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

审美观是人的文学悟性

认为文学的责任就在于从坏人堆里挖出“珍珠”来,那就等于否定文学本身。文学所以叫做艺术,就是因为它按生活的相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把文学的职能缩小成为搜罗“珍珠”之类地专门工作。那是致命打击。

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

因为有这种种假文学,所以我近来不看人的文章,只看人的行径。这样把道德与文章混为一谈,似乎不合理,但是此中有个分别.创作的文学之高下为标准,但是理论的文学,却要看其人能不能言顾其行。我很看不起阮大铖之为人,但是仍可以喜欢他的《燕子笺》。这等于说比如我的厨子与人通奸,而他做的点心仍然可能很好吃。

在世界文学史上,作为一个文学大师,卡夫卡极为罕见的不是本国或本民族的代言人,而且似乎也不是什么“时代的良心”。他在身份认定上的矛盾性与特殊性,使得他注定没有归依之所:他是奥匈帝国的臣民,却生长在捷克的布拉格,又曾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他的母语是德语,血统却是犹太人,但他终生与犹太人的生活、宗教和习俗又保持着非常大的距离。他只能带着暧昧的身份幽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关注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个体在一个异质的世界面前的孤独、不适与绝望。而正是这些,成就了他不朽的文学成就,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 ...

巴尔扎克小时候很爱好文学,父亲却硬要他学习法律。他就是不服从父亲的旨意,父子之间常为此事发生冲突。
    一天,父亲再也按捺不住气愤,质问巴尔扎克:“我让你学习法律,你为什么要学习文学?”
    “爸爸,您知道,我对法律是毫无兴趣的。”巴尔扎克非常亲切地对父亲说。
    “毫无兴趣!”父亲暴怒地快要跳起来,”你有兴趣的是什么?是文学!搞文学谈何容易,我看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
    “那不一定!”巴尔扎克摇摇头,非常自信地说,”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取决於他的信心和努力。”
    “信心和努力?那好,从今天 ...

欧阳修晚年,常常修改自己平日所写的文章。老伴见他用功过度,便心疼的规劝道:“何必自苦到这个程度。你的文章还怕那些老先生骂吗?”欧阳修笑道:“不怕老先生骂,却怕后生耻笑。”这种清醒的文学意识、精益求精的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4-11-22 19:1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7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