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高级搜索|查看新帖
一、结缘互联网 1999年,网络在中国逐渐普及,兴宁市也开始有了网吧。这时,开始迷上了上网的李兴平在当地网吧找了一份网吧管理员的工作。因为要帮人装电脑赚钱,他需要用网络查询配件报价之类的信息,很快他发觉在网上找资料非常困难,当时的中文网站不仅内容不够丰富,数量有限,而且要把那些用英文字母表示的网址一个个记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他想到一个解决办法,设计了一个个人网页,把他认为好的网站搜集在一起,并和它们建立链接。当下次上网时,他就很方便地直接进入这些常用的网站。网吧管理员的身份让李兴平 ...
每个人在愤怒至极时骂人、摔东西、甚至打架来发泄自己的情绪,采用最多的方式是骂人,但这些方式为谦谦君子所不齿,基本不用。周恩来总理无疑是人们心中的谦谦君子,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日月可鉴,没有出格的事情,但就是这样一位伟人一生中也有一次“国骂”。 周总理身边最后一批秘书之一纪东,在《难忘的八年》一书中披露了周恩来在文革中同“四人帮”斗争时唯一的一次“国骂”。 1973年前后,毛泽东共三次点名批评周恩来。“四人帮”趁机火上浇油,对周恩来进行了疯狂密集的围攻,大有把周总理打倒踩在地上之势。 林彪 ...
1965年,一个19岁的美籍犹太青年考入了加州大学长滩分校,攻读电影及电子艺术专业。大三时,这个狂热地做着导演梦的小伙子拍了一部24分钟的短片。讲的是一对在沙漠相遇的年轻恋人的故事。 那时,环球公司是每一个想进入好莱坞的电影人梦中的圣地。1968年,该公司的行政长官西德尼.乔.辛伯格偶然看到了这个青年拍的爱情短片。影片刚一放完,辛伯格便激动地从椅子上弹起来,对他的助手说:“我认为它棒极了!我喜欢这个导演挑选的演员,以及影片通过演员所表现出来的风格,请你尽快安排这个导演来见我。” 第二天,助手向他报告:查 ...
一、报复记者 罗素于1920年曾来过中国。可到中国后生了一场大病。病后,他拒绝任何报人的采访,一家对此很不满意的日本报刊谎登了罗素已去世的消息。后虽交涉,他们仍不愿收回此消息。 在他回国的路上,罗素取道日本,这家报社又设法采访他。作为报复,罗素让他的秘书给每个记者分发印好的字条,纸上写着:“由于罗素先生已死,他无法接受采访。” 二、人生的幸福 有一天,罗素的一位年轻朋友来看他。走进门后,只见罗素正双眼凝视房屋外边的花园,陷入了沉思。 这位朋友问他:“您在苦思冥想什么?” “每 ...
1929年,贺龙军长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坚持同敌人进行艰苦不懈的斗争。那时候,由于环境艰险,物资短缺,贺龙同战士们一样穿草鞋走路。 一次行军中,贺龙的脚裂了许多口子,一走路就流血。一天,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乡走进宿营地,双手递给贺龙一双布鞋。他心疼地说:“贺军长,你为我们辛苦杀敌,怎么也不能让你穿草鞋走路。今天,全村老百姓让我给您送来一双布鞋,请收下吧!” 贺龙很感动,动情地说:“谢谢乡亲们的心意,这情谊我领了,可这鞋我不能收!”老乡拗不过,只好悄悄地把布鞋塞在贺龙的枕头底下。等贺龙发现时,老乡早 ...
司马迁小的时候,是个爱静不爱动的孩子,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爸爸。白天,小朋友们都在外边玩儿,司马迁却搬个小板凳坐到爸爸身边,听他读书,看他写字、画画。“爸爸的大笔可真神奇!”小司马迁心里想。晚上,吃过饭,司马迁蹦着跳着扑到爸爸怀里,“爸爸,今天讲什么故事呀?” 随着司马迁一天一天长大,他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爸爸知道那么多的事情,会讲那么多的故事呢?” 原来爸爸都是从书上看到的,可司马迁翻了翻,他一点儿都看不懂,急得都要哭了。 从那天开始,司马迁跟着爸爸学认字了。
“米老鼠”和“三只小猪”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在数十年前还是个藉藉无名的小子,但现在却成为美国最有名的名人之一。利用鼷鼠成为大富豪的人。不但如此,在最新版的“英国名人录”中,华特·迪士尼的名字和世界一流人物并列,其所占的版面甚至比有名的大政治家更多。 早年,华特·迪士尼连生活都感到捉襟见肘,时至今日,他的名气响遍世界各地,东从锡兰岛的茶园,西至阿拉斯加的渔村,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甚至连北极圈附近的爱斯基摩人,也深深地迷上了在阿拉斯加州米诺所看的米老鼠电影,因而设立了米老鼠俱乐部。 ...
年羹尧是清朝的一员大将。他少年时代骄横傲慢,不肯读书,动不动就打老师。家里先后给他请过三个老师,都被他打跑了,这一来,再也没有人敢到他家教书了。年羹尧的父亲很是忧虑,无可奈何,只得张榜招聘老师,可一晃几个月过去了,仍不见一人前来应聘。这一天羹尧父亲正在堂上发愁,忽有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先生来访,表示愿意应聘。羹尧父亲说:“感谢先生的好意,只是我这不肖的儿子恶习难改呀!”老先生满不在乎地回答:“我早就听说了。没关系,就让我试试看吧!” 羹尧父亲见老先生态度坚决,大喜过望,当即留他在府上住下,并嘱咐 ...
有一次,神农捉住了一只奇异的动物——獐鼠,又叫獐狮。它周身像水晶般透明,能吃百草和百虫,各种药性均可通过观察它吃药后的肺腑、经络的状况而一目了然。有了这只识别药性的活“仪器”,神农可以从药草进入獐狮体内的行动路线,判断出药草的药性:如果药通心则医心病,药通胃则医胃病……人们说这是神农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甚至差点为此丧命的举动感动了上苍,于是上苍派出在昆仑山上修仙的一只獐狮来帮助他。自从有了獐狮,神农识药再也不用发愁了。 一天,獐狮吃了巴豆,腹泻不止。神农把它放在一棵青叶树下 ...
清代的李渔,是我国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作家。他的理论著作《闲情偶寄》和传奇戏曲《比目鱼》、《风筝误》等,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李渔出生在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浙江兰溪。他从小聪明好学,喜欢“钻牛角尖”。有一次,私塾先生教学生读《孟子》,在解释“虽褐宽博”一词时说:“宋朝朱熹讲,褐,即贫贱人所穿之衣;宽博,即肥长。”别的孩子听了,都依依呀呀地跟着念起来,唯有李渔紧锁眉头,一声不吭。他觉得朱熹的注解不对头:贫贱人的衣服应短瘦一些,省些布料才是,为何又肥又大呢?这个疑问,他藏在心中多年, ...
当肖邦走进巴黎金碧辉煌的贵族沙龙的时候,正是世界文学史上难得一遇的黄金时代。人们在沙龙里可以看到大作家巴尔扎克、雨果、缪塞、大仲马、司汤达和乔治·桑等人在高谈阔论;可以欣赏大画家安格尔、德拉克洛瓦、鲁索等人的旷世杰作;可以聆听李斯特、罗西尼、门德尔松、舒曼这些大音乐家无与伦比的演奏。他们每个人都是耀眼的明星,而这些明星聚集在一起就像是群星灿烂的天空。 肖邦这个异乡人初来乍到,还不为人知。李斯特的慧眼发现了肖邦的天才,他把肖邦引进了沙龙,也把肖邦介绍给一位女人。想不到,这竟然决定了肖邦后半生的 ...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孝”字。《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了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二十四孝——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 ...
用户名:
密 码: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5-4-21 08:23 , Processed in 3.187500 second(s), 51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