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yanhua74 发表于 2016-10-22 13:41:20

名人轶事——狄青不怕出身低

虽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一向推崇一条原则:“将军起于行伍,宰相起于胥吏。”但是,贵族门第的人往往要比下级官吏有更多的提拔机会,靠关系、靠资历是升官的捷径,真正能从最基层升到朝廷最高层的人实在少得可怜。而宋仁宗时候的大将军狄青,就是这少之又少的人物中的一个。
    狄青是山西汾州人,自幼习武,练就一身骑射绝技。成年之后,他到处流浪,最后来到开封,投身行伍,成为宋王朝的官吏卫兵。宋王朝时候,凡是以普通士兵身份投军的人,都要在脸上刺字,就好像流放的囚犯一样,防止士兵开小差逃跑。狄青的脸上,当然也少不了那个人人引为耻辱的记号。
    别人怎么想,狄青全然不顾,他有自己的想法。狄青名挂军籍,脸上刺字的那天,正是开封科举发榜的日子。春风得意的新科进士们,从狄青他们守宫士兵们的身旁经过。别人都在哀叹:同是新人,状元郎跟新兵的命运悬殊,真有天壤之别呀!狄青却不以为然:“今后如何还很难说,得看各人才能如何呢。”他这句话,曾是人们嘲笑狄青的证据,但这句话却正是此后狄青一生奋斗的动力,也成为他行伍升至枢密使的一生写照。
    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终于来到了。西夏建国,骚扰宋朝边境,朝廷不得不派兵增援陕西边境州郡。狄青也随一些宫廷卫士来到了延州,担任了指挥使,在他麾下,有一支大约500人的队伍。
    从开封到延州,别人都不认为是升官,反当做一种变相流放。在边境的战争中,宋军吃的败仗太多了,将士们大都产生了畏敌的消极心理,而狄青当时的心态却完全不同,他在这里找着了表现才能的机会。
    每次作战,狄青总是披散了满头长发,戴上青铜面具,只露出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他横枪跃马,身先士卒,冲进西夏军阵,所向披靡,无人能挡。在延州4年,经历25战,建城寨,破敌阵,8次负伤,却坚持战斗。有一次大战于安远,狄青身负重伤,偏偏西夏士兵大举反扑,他立即挣扎着重上战马,带领士兵击退来犯之敌。正因为狄青如此英勇,西夏士兵都称他为“天使”。狄青出阵,西夏士兵人人胆寒,唯恐避之不及。
    后来,韩琦和范仲淹到了延州主持军政。当地的经略判官尹洙向范仲淹推荐了狄青。范仲淹跟狄青一见如故,连声称赞:“这是一位能成为良将的人才!”他特地送狄青一部《左氏春秋》,开导狄青说:“当将领的不仅要勇敢善战,还应该通晓古今。”劝勉狄青认真读书,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狄青深受感动,从此利用战斗间歇刻苦阅读古代史书,把秦汉以来各次大战过程、各位名将的兵法都研究了一遍。他们的成败得失,狄青烂熟于胸,最后,狄青终于成为一位既能冲锋陷阵,又精通兵法的将领。一颗新星终于升起在西北的天空。
    狄青久经沙场,战功赫赫,官至枢密副使(全国军事副统帅)。他从士兵行列中出身,经过十几年的奋斗而升任军官,才获得荣耀和尊贵的地位,但是他当兵时被刻在脸上的“刺青”还在。
    宋仁宗曾经赐给他可以除去刺青的药物,要他把它除净,但是狄青却指着自己的脸孔说:“皇帝陛下是以我的战功来提升我,并不在乎我的出身和地位。微臣这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脸上被刺了字,想着要力争上游的结果,我愿意留下它,用它来劝勉、鼓励军中的同胞,跟我一样奋斗不懈,所以臣下不敢遵照陛下的命令去做。”
    狄青任枢密使时,有唐代名将狄仁杰的后代,拿着狄仁杰的画像和家谱来见狄青,说狄仁杰是狄青的远祖,狄青说:“我今天的地位是际遇好,这算不了什么,我本来就出身卑微,怎么可以高攀狄梁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人轶事——狄青不怕出身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