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传记在线阅读

第三章官场敲门砖——哈佛
    1.高材生
    1947年,基辛格回国后,名牌大学中只有哈佛大学还继续吸收新生。
    24岁的基辛格决定从二年级读起。
    基辛格在选择同屋时虽然仍要求是犹太人,但他从不跟同屋谈犹太主义。他甚至强烈反对以色列的崛起,认为这会造成阿拉伯人的不友好,损害美国利益。“我有一个印象”,他的犹太同学说,“基辛格在童年时代遭受的反犹太主义的痛苦比我小时候在新泽西遭受的要轻得多。”
    他给同屋的印象是特别用功、特别成熟。早上7点钟起床后就去读书,直到傍晚才回宿舍。他虽然对运动有职业兴趣,但不曾参加任何一项,他从不追逐女人,似乎还是那么腼腆而不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际。
    他在所有的功课上都是A等。
    他曾想选化学专业,为此跟化学教授吉斯田尔科斯基探讨过。教授建议他不要这样做,这是他一生中的幸运时刻。“我跟吉斯田尔科斯基开玩笑说,如果他允许我当了一名平庸的化学家,可省去我多少年的麻烦。”
    于是,基辛格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见政治系教授埃利奥特。当他到达教授的办公室时,教授正在奋笔疾书。“倒霉,又是一个辅导生。”
    埃利奥特说着开了一张25本书的清单要基辛格阅读,并写出一篇论文。
    别人都觉得埃利奥特这种傲慢的打发人的方式很可笑,可基辛格立刻去了图书馆,把书单上的书一一阅览一遍,用3个月时间,以每天工作到深夜2点的劲头完成了这篇论文。
    一天早上,他把论文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给埃利奥特。
    下午,电话铃响了,是埃利奥特要召见他。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学生把所有这些书看完,并写出如此连贯的论文。
    埃利奥特是个体形、个性、自我都很庞大的人,他平生最大憾事就是没有从政。从政对他来说既是个人野心的实现,也负有一种使命感。
    他把这一点传染给了基辛格。
    埃利奥特的指导对本科生基辛格到终生教授的基辛格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他为基辛格写的推荐信中这样写道:“我可以说在过去五年里,从没有一个学生具有基辛格先生的思想深度和哲学洞察力。另一方面,他有一副条顿式、彻底系统化的、缺乏典雅的头脑。他带有某种感情用事的倾向,这可能跟他的难民出身有关,但总体上看,他的头脑非常均衡而公正。”
    在埃利奥特的指导下,基辛格创造了一个哈佛之最。他写出了一篇383页的论文,这在哈佛本科毕业生中从来没有过。尽管哈佛人才济济、英杰辈出,大家仍对此不由得发出惊叹。这篇题名为《历史的意义》的论文,其内涵之丰富,规模之巨大,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把历史上发生的一切都汇入其中。
    在这篇论文中,基辛格大唱悲观主义论调:“生活就是痛苦,出生蕴含着死亡。”他还阐明了自己欧式保守主义的观点,强调国家利益和势力均衡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在他后来的博士论文中得以充分发挥。
    基辛格在大学三年级时结婚了,对象是中学舞蹈课上的同学安妮·弗莱歇尔。基辛格在军队就早已放弃宗教崇拜,但为了父母,他和安妮仍在一座犹太教堂举行了婚礼。那年他25岁,安妮23岁。
    小俩口搬进了阿林顿高地的一个小套间。“安妮帮他一心一意地扑在研究上”,亨利的弟弟瓦尔特说“他受不了轻浮的学院生活。我俩都无法跟宿舍里那些预备学校出身的家伙融洽相处。与安妮结婚使他更加严肃认真。”
    的确,他写作的时候,安妮只能轻手轻脚,除非必要,平时连话都不敢跟他讲,这种状况经常要持续好几个月——这对任何女人都是不堪忍受的。
    他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基辛格的奖学金付掉他的学费后所剩无几。安妮找到一份图书保管员的工作来维持他们的生计,另外还料理家务,帮他打印清稿。
    埃利奥特教授对于基辛格,与其说是一个学问授予者,不如说是私人保护者。他知道他这个辅导生在思辨能力上已超过了他,但他是基辛格的哈佛同事中难得的一位不表示嫉妒的人。相反,他尽其所能地帮助基辛格,帮他找工作,赚钱,在对基辛格颇为冷淡的学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体里为他打下社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和政治基础。
    在埃利奥特的推荐下,基辛格主持了哈佛夏天国际研讨会,研讨会成员都是欧亚各地前途远大的青年,基辛格对他们殷勤周到。他有一种本能,知道该邀请到那些日后会成为他的东道主的人。
    这些人中间许多人在基辛格当政时就已成为各自国家的重要人物,或新闻记者、银行董事长。基辛格受益匪浅,甚至到90年代,他还跟这些人保持着工作关系。
    在哈佛就读的这段日子,基辛格给人印象是个没有童年的人。他老是一本正经的样子,老是来去匆匆,好像世界上就属他最忙。
    他在哈佛最强有力的对手是后来成为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布热津斯基回忆说:“基辛格对他怀有竞争心理。”基辛格声称正好相反。也许俩人说得都对。布热津斯基后来没有捞着哈佛终生教授的职位。
    基辛格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因为他那傲慢、难以相处的脾气和那掩饰不住的、想在政界谋求发展的勃勃野心,哈佛也拒绝给予他终生教授的职位,哈佛需要献身教育而不是把哈佛当做跻身于权力中心的台阶的人。
    1955年,设在纽约的对外关系协会聘请基辛格作为一个研究小组的报告人。这一小组负责考察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1954年倡导的针对苏联的“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含义。基辛格迫不及待地接受了这个工作,因为它像国际研讨会一样提名人轶事供了一个接触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英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机会。
    进入这个研究小组后,基辛格才发觉哈佛只不过是远离世界权力中心的一潭死水。
    研究小组的中心议题是美国有可能需要发展进行局部战争也就是使用小型核武器的战争能力,基辛格负责整理会上讨论项目并写出一本书。他把专家分成小组,要求每一组就一个具体问题提出建议,经过两年努力,他以个人名义出了一本书——《核武器与对外政策》。
    在对外关系协会的历史上,头一次一个研究小组变成专为帮助报告人写书的顾问班子。
    无名教师写的有关国防政策的严肃书籍很少能上畅销书榜。令出版商和他本人吃惊的是,1957年这本书出版后,连续14个星期高居畅销书榜首。《纽约时报》数星期把此书列为头版头条。“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对基辛格大加赞赏,尼克松还有一张拿着这本书的照片。总之,这本书的广泛流传,使基辛格一跃成为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策研究方面的名人
    2.权力边缘
    在兵营是克雷默尔,在哈佛是埃利奥特。1955年,基辛格生活中出现了第三个伯乐——他远比前面两位显赫——这就是纳尔逊·洛克菲勒,石油大亨约翰·D·洛克菲勒的儿子。
    不像基辛格,纳尔逊·洛克菲勒在这个世界上有牢靠的地位,能对那些向他挑战的人处之泰然。
    “他具有二流的才智,一流的识别人的直觉。”基辛格曾这样评价洛克菲勒,“而我的才智是一流的,但对人的直觉判断力却是三流的。”
    1956年,32岁的基辛格成为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研究小组计划的主持人,指挥一个上百号人参加的班子和众多的顾问小组。纳尔逊·洛克菲勒1960年竞选共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总统候选人提名时,基辛格提出的一系列建议构成前者竞选的基础。他因此更深一层地进入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英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中权势人物的关系网里。
    从1957年开始,哈佛终于接受基辛格为正式教师,随后经过一番努力,基辛格成为哈佛的终生教授。
    有了固定的教授工资和洛克菲勒给他的顾问费,他才决定要孩子。
    他和安妮先后有了女儿伊丽莎白和儿子戴维。
    安妮是个不知疲倦的家庭主妇。以德国式的效率料理着一日三餐,并把家里弄得一尘不染。她认为,随着基辛格的地位提高,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
    安妮在有些客人面前会感到不知所措,她常把厨房当做庇护所,一个教授回忆说:“她站在吃饭间门口聆听着,好像害怕走进来。”基辛格是个典型的德国丈夫,只把她当做家庭妇女来对待,对她在饭桌旁讲的任何话都不加理会。
    但安妮很为丈夫的工作感到自豪,常把她丈夫的文章剪贴在本子里收藏。
    不过,这俩人在自己各自的道路上愈走愈远。基辛格在他们的车库上面建了一个私人书房躲起来。有时候他带一个朋友到自己书房坐坐,安妮壮着胆子跟进来喝杯咖啡,基辛格粗鲁地赶她走,因为这是他的房间。他们的朋友把这个书房看作是他逐步抛弃安妮的一个标志。
    安妮是一位谦逊又很成熟的女性。她喜欢音乐和艺术,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很健谈。可是,随着基辛格步入令人炫目的权势圈,家庭妇女型的妻子似乎已拿不出手,而安妮也觉得他不是一个能在一起过日子的人。1964年8月他俩正式离婚,结束了17年的婚姻。
    这场婚姻的破裂虽然令人伤感,但在双方的心目中没有留下多少怨恨。他们仍旧友好往来,常常谈论孩子们,有时候,安妮还会请亨利吃一顿饭。他出名后,她极力维护他的名声,甚至安排他跟她所属的圈子里的人对话。后来,她嫁给了一位心地善良、很有名气的化学教授。
    这段时间里,基辛格从事其事业中为时最长的一段学术研究工作。
    1960年,肯尼迪当选总统后几个星期,基辛格出版了《选择的必要》,他在此书中提倡的“灵活反应”战略被肯尼迪政府接受为现行战略,肯尼迪一度邀请他为白宫顾问,后因他的作风不合肯尼迪的胃口而中断合作。基辛格从这件事中吸取了一个教训:总统不需要别人告诉他什么事不能做,最好是告诉他什么事能做,或至少提名人轶事供他愿意接受的选择。
    60年代前后,他发表了有关欧洲防务的大量文章。1964年,他把这些论文收集成册,以书名为《麻烦的伙伴关系》出版。这本书反映了他在核问题上对欧洲盟国的深深的不信任。
    基辛格仅仅是一个副教授、一个中级政府顾问的时候就已能得心应手地把自己包装成一个重要人物。他还熟练地掌握了明争暗斗、奉承吹牛的技巧,一方面急于为白宫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很圆滑地与政府中的熟人周旋。
    在同事中间,他有媚上欺下的名声。
    随着肯尼迪政府的结束,基辛格在华盛顿再度受到欢迎。1965年、1967年约翰逊政府派他和学术界知名人士去越南考察,旨在争取他们对战争的支持。谁知《华盛顿邮报》报道了他认为越南政府不得人心、打不赢战争的观点。约翰逊政府恼怒异常,声称基辛格的越南之行与政府无关,并不再启用他为顾问。基辛格终于了解了政府官员是如何操纵新闻界的,又是如何不考虑调查报告作者的,后来他把这两个教训运用到自己的官名人轶事场生涯中。
    从1957年到1968年为止,他一直在权力的边缘上徘徊,就像一个把鼻子紧贴在玻璃窗上朝里看的外人。

举报

第四章一对阴谋家
    1.改换门庭
    1968年,洛克菲勒决定竞选共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总统候选人提名。他的竞选演说阐明了他不赞成用美国武力解决越南战争的观点,他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安全的当地政府,把战争退还给南越。
    这些观点来自基辛格,因为他是主要撰稿人。
    演说中还有一个观点被大家所忽略:号召对红色中国采取新政策。
    基辛格在加入尼克松班子之前已经把这个问题作为新的势力均衡框架的一部分来考虑。后来基辛格把这个想法卖给了尼克松。
    基辛格是洛克菲勒最狂热的支持者,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超然的学者风范。他谴责尼克松“浅薄”,对“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策持有危险的误解”,一副失败者的形象。当尼克松最后赢得提名后,基辛格毫不掩饰自己的绝望心态。
    1968年,共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选定总统候选人代表大会召开后不久,基辛格被邀请进入尼克松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策顾问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他犹豫了几天,婉拒了这个邀请:“我呆在幕后更能帮上忙。”
    他在尼克松竞选总统的活动中的确帮上了忙,他掌握了一些约翰逊政府跟北越秘密和谈的情况,及时向尼克松发出预先警告,使得尼克松及时改变策略。
    在基辛格为尼克松竞选活动出力的时候,他俩从未谋过面。只有当基辛格通过幕后途径针对巴黎和谈提名人轶事供自己的见解时,尼克松才注意上了他。
    在一次竞选旅行中,尼克松向专栏作家约瑟夫·克拉夫特透露想叫基辛格作自己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约瑟夫私下告诉了基辛格。基辛格像只吓呆的兔子,千叮咛、万嘱咐,求他不要泄露出去。
    真是命运的捉弄。基辛格与纳尔逊·洛克菲勒和他的顾问共进午餐,讨论纳尔逊该不该接受尼克松可能提名人轶事供的内阁位子。其他人都建议纳尔逊拒绝进入内阁,继续当他的州长,只有基辛格坚持相反的意见,因为他极想作为纳尔逊的助手进驻华盛顿。
    电话铃响了,是当选总统要在皮埃尔饭店召见基辛格,在坐的人压根儿没料到这次召见是给基辛格在新政府提名人轶事供一个重要位子。
    会见的时候,基辛格为尼克松的紧张吃了一惊,尼克松的动作好像跟他的言语不协调,但他话中有话,透出一股鬼鬼祟祟的味儿。
    尼克松说他决定由白宫制定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策,把国务院晾在一边,用蔑视的态度对待国务院的官僚们,就像他作副总统时他们对他的那样。
    “我同意。”基辛格微笑地说。接着,他建议尼克松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来接管国务院提名人轶事供政策选择的职责。
    连续三小时,这位德国难民知识分子和这位加利福尼亚的小镇杂货商的儿子谈论着权力以及如何把政策决定权控制在自己手里。到谈话快结束时,尼克松才不再局促不安——他就是害怕这类私人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谈,怕遭到冷遇。他暗示他需要基辛格加入他的政府,但没有明说是什么职位。基辛格模棱两可地表示出一定的兴趣,指出也许作为洛克菲勒班子的成员入闱。这之后,尼克松下决心任命基辛格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基辛格渴望这份工作,但他担心他的同事——无论是洛克菲勒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还是哈佛大学的——会怎么想。
    他先征求哈佛同事的意见,这些人名人轶事大都是反对尼克松的顽固派,基辛格迎合他们的偏见,一遍又一遍地描述尼克松如何羞怯,如何缺乏政治家的风度。如果基辛格接受了这份工作,当务之急是给尼克松注入一种目的性和一份信心。
    尽管他的朋友和同事暗藏羡妒之心,但还是催他接受这个职位。而洛克菲勒班子的成员却有一种被出卖的感觉。基辛格在他们眼里像一名妓女,一只变色龙。
    虽然尼克松向纳尔逊·洛克菲勒本人关上了内阁之门,但后者对提拔基辛格一事感到很高兴。他惟一不安的是基辛格不该这么冒失地让尼克松等他的回音:“你没有权利这样对待一位总统。”他对基辛格说。
    洛克菲勒不但毫无怨恨之意,反而馈赠给基辛格5万美元(在1990年相当于17万美元)作为他孩子的教育经费。基辛格问明尼克松和白宫顾问其具有合法性,接受了这笔赠款。
    “基辛格博士清楚地知道他不能在国务卿和国防部长与总统之间筑起一面高墙,”尼克松告诉记者,“我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务卿。”
    这里面没有一句真话。但是,这次任命受到新闻界的广泛好评。
    2.恩恩怨怨
    在尼克松任职的第一年,尼克松有时会在白宫开一些只有几位关系密切的朋友参加的私人宴会,尼克松常常让基辛格尽情表演,而他坐在一旁听着,脸上溢出骄傲的神采。
    尼克松对基辛格最初的态度是含有几分敬畏的骄傲。并且,就像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在炫耀自己的宝贝时所感受的那样:既兴高采烈又忿恨不平。
    他骄傲是因为他不能像洛克菲勒那样用钱买最出色的头脑,但凭借他的总统地位,他摘去了洛克菲勒皇冠上的宝石。
    尼克松还在曼哈顿做国际法律师时就一直被东海岸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英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排斥在外,因而对他来说,基辛格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基辛格始终与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英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尽管他们对他敞开了欢迎之门,但因为他的出身和气质,他不可能成为实实在在的圈内人,而且他一向瞧不起那种使当权派一致对外的平庸才智。
    但尼克松很快对基辛格的野心有所警觉,“我不信任亨利,但我能用他。”他告诉刚刚步入权力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基辛格的对手们。
    尼克松尤其对基辛格个性中的极端表现欲感到很恼火。基辛格一方面多疑,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惟我独尊。基辛格与国务卿威廉·罗杰斯的不和很快就失去了控制,尼克松从幸灾乐祸变成了绝望。
    基辛格与乔治敦区社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界和新闻媒体的密切关系也成为愤恨的源泉,尼克松怀疑他在晚宴上吹嘘自己的成果,炫耀他如何使一个总统危险的冲动得以控制。基辛格在社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圈说的话大部分给添油加醋地反馈上来,这进一步地加重尼克松的疑心。
    基辛格过去的恩人或主子——克雷默尔、埃利奥特、洛克菲勒都是赫赫有气派的人物,但基辛格在皮埃尔饭店见到尼克松时发现,这是个不讨人喜欢、软弱和不引人注目的人。后来基辛格又注意到尼克松很害羞,害怕见生人,害怕当面把令人失望的消息传达给当事人。“他不喜欢人,我不懂他为什么要进入政界。”基辛格曾说道。
    毫无疑问,尼克松让周围人对他产生不信任感。基辛格这种具有多疑症的人尤其如此。每次当总统来了一个特别奇怪或令人害怕的电话,或者总统打电话时听上去喝醉了或有所失控,基辛格总示意他的下属监听,与他分担恐惧感。
    基辛格私下里称尼克松为“那个疯子”、“我们的酒鬼朋友”,“如果让总统自行其是,每星期都会发生核战争。”基辛格会对他的助手悄悄嘀咕道。
    “没有人比他更接近总统,也没有人有权利像他那样瞧不起总统——这就是他苦苦追求的效果。”一位既是哈佛同事又在尼克松政府供职的人这样说起基辛格。
    作为一个难民,一个既缺乏安全感又野心勃勃的局外人,基辛格学会了如何博得权势人物的青睐。在与尼克松接触中,他尤其学会了如何拍马奉承。
    尽管他在背后对尼克松极尽诋毁之能事,当面却知道讨好献媚。上任后头一个月的欧洲旅行中,尼克松急切需要知道他自己干得如何出色,基辛格满足了他的愿望。头一次会见苏联大使多勃雷宁后,尼克松四次电话打到基辛格办公室问自己干得如何,基辛格又一次满足了他的愿望。
    尼克松的白宫录音带一旦公开,对基辛格造成的损害比谁都大,因为他对尼克松说的奉承话全在上面。1982年在洛杉矶,基辛格对曾是尼克松国内事务助理的约翰·埃尔希曼说:“迟早这些录音磁带公布出去,我们俩人看上去就像一对十足的傻瓜。”说的只是你自己吧,埃尔希曼想。
    尼克松常带有一种恶意的快感大肆抨击犹太人,尤其是当他看到基辛格坐立不安,却又不敢反驳他的时候。对于尼克松的反希伯来倾向,基辛格从不采取对抗态度。“尼克松有许多加利福尼亚中下层阶级出身的人的偏见”,基辛格在制止他的犹太助手对尼克松不满时说。
    他过后为自己辩护道,与尼克松抗辩是“自名人轶事杀性的行为”,“尼克松的话题总离不开新闻界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谋,权势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敌意,乔治敦区社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界的傲慢浮夸,你要反驳他就会付出被逐出核心圈的代价。”
    尼克松渴望奉承,基辛格乐于讨好,这使得他们形成一种复杂而稳固的关系。他们没有密切的私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但他们都多疑,好秘密行事,倾向于把人朝坏处想,善于搞背靠背,推行实用政治,都是冷酷现实主义和操纵权术的混合物,都对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事务感兴趣并且相信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策不是建立在情感要求上,而是建立在力量评估上。
    一天之中,基辛格和尼克松要会谈五六次,有时候达数小时之久。
    早晨,例行汇报后,尼克松又把基辛格在椭圆形办公室留上两小时;下午他在行政办公大楼召见基辛格。
    总之,基辛格与总统呆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他人,以这种方式,他俩结成一对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谋家,共同对抗官僚机构和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

举报

第五章欢迎去越南
    1.走马上任定国策
    理查德·尼克松在一片乱哄哄的气氛中登上国会大厦的台阶,开始就职典礼。那是1969年1月20日。
    秘书们应基辛格的要求,在每个高级官员的桌上放上三个决议备忘录——NSDM1(国家安全委员会决议备忘录),NS-DM2,NSDM3——这标志着权力已集中到国家安全委员会手里。
    下午,当尼克松和国务卿罗杰斯在白宫前面注视参加就职典礼的游行队伍经过时,基辛格已经起草了将发往美国驻外大使馆的电报。就在这时,他突然意识到他需要使用国务院的通讯设施,他越过草坪来到观礼台,性格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和的罗杰斯微笑地为这位工作勤奋的总统助理签了字。
    基辛格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又为尼克松起草发往从勃列日涅夫到戴高乐的各国首脑的私人信件。尼克松知道国务院要花四个星期才写得出他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且还会弄成一锅粥,因而他压根儿就不打算让国务院知道这些信的存在。这是尼克松和基辛格第一次背着罗杰斯搞的官方性的秘密行动。此后,基辛格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幕后渠道。
    尼克松就任伊始,就继承了美国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四大错误路线。
    第一,进退两难的越南战争。
    此刻,已有31000名美国军人死在那块远离华盛顿的地方。美国发起这场战争是因为它认为北越的行为是中国—苏联扩张主义的体现。但到了1969年,显而易见,这实际上只是对北越共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独立民族主义的误解,也是对中苏关系的误解。
    第二,排斥占地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
    美国受到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堡垒的威胁。这一观点已经过时。从1960年开始,中国开展批判苏联“修正主义”的运动,苏联从中国撤走专家,停止提名人轶事供援助,老的边境争端出现,美国面临着操纵均衡势力的挑战和机会,而尼克松的前任并未意识到这点。
    第三,美苏之间对双方利益都没有好处的军备竞赛的升级。
    第四,因为美国的无能而使美国与中东的关系陷入僵局。1967年,“六五战争”之后,华盛顿对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力减退而苏联的影响力随之增加。埃及和叙利亚成为苏联的伙伴。
    尼克松和基辛格开始着手处理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有时他们做得很出色,有时却弄得一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糟。不管他们干得如何,他们采取了一种新的处理美国事务的方法,即:愈来愈依赖于诡计、保密和幕后途径,以此来避免遭到来自国会、公众甚至内阁的反对。
    尼克松和基辛格上任时,美国在越南驻扎了536000名军人。美国每星期的死亡人数高达200人,对美国纳税人造成的战争负担达到每年30亿美元,这相当于1990年的100亿美元。
    战争前景一片暗淡。
    河内共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认为,根据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越南是一个国家,把它分为两个国家纯粹是外来势力强加给它的,先是法国,后是美国。华盛顿则认为这场战争是北方共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邻国对南越主权国家的入侵,美国要制止北越占领南越,用五角大楼的文件措词就是:“不让中国人染指南越。”
    尽管尼克松后来的行为与所说的相互抵触,但他知道美国无法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这场战争是打不赢的”,他对他的一位演说撰稿人说,“当然,我们不能这么讲。事实上我们应该正为说相反的话以取得某种谈判优势。”
    基辛格在他的《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事务》这本书中阐明了他对越南的观点。这本书在他被任命正式宣布后得到广泛的好评。
    这本书一开头就对美国策略进行了不客气的批评。他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我们没有看到游击战争的基本准则,游击队没输就等于赢了,常规军队没赢就等于输了。”但基辛格又认为,美国不能断然撤军,原因是美国必须维护自己的信誉。这一观点是基辛格越南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的全球战略思想体系的中心部分。
    基辛格的“信誉论”是建立在一个靠不住的前提上——美国撤军的话,就会失去世界的尊敬。
    为了保住美国的信誉,基辛格在他的《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事务》一书中建议:美国可以直接与河内就军事问题谈判,如果从南越撤军,释放战俘,西贡可以直接与民族解放阵线就政治问题谈判,譬如南越的政府模式和联合的可能性等等。
    问题是共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不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是不会停止军事斗争的。此后,基辛格也承认:“他们不是为了妥协而战斗40年的。”
    基辛格上任后不久还做了一件事,他召集了一个政府军事研究智囊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专门就越南问题为政府提名人轶事供可供选择的建议。
    经过认真研究,共产生了七项提案。提案Ⅰ,走了极端。准备通过军事升级以求得谈判胜利,这里面包括了对柬埔寨展开地面、空中攻势,轰炸北越及首都河内,在海防港布雷。提案Ⅵ,走了另一个极端。美国单方面撤军。这项提案被认为太鸽派化了,很快被基辛格否决。
    这两项提案之间,还有一些其他选择方案,但没有一项提案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在军事升级的同时,逐步撤军,这看上去似乎太自相矛盾了,靠无限制轰炸和入侵柬埔寨来迫使河内就范;另一方面进行稳步的单方面撤军。
    这项美国政策的形成,主要起因于尼克松的“疯人理论”,尼克松想使北越意识到他会不择手段停止这场战争。
    基辛格很快把这种“疯人理论”为我所用。他急于要苏联明白,总统随时都会采取强硬手段。对尼克松来说,这既有好处,也有不利之处。
    基辛格给人的印象是通情达理,他有意让人知道他很难控制总统的战争冲动。
    基辛格对尽快结束越南战争很有信心。“给我们六个月时间”,他对一群抗议者说,“到那时如果我们不能结束战争,你们可以回来拆掉白宫的栏杆。”
    尼克松认为,苏联是解决越南争端的关键。基辛格很快以自己的形式接受了这种想法,并由此而产生他称之为“连环套原则”的方案:利用贸易和武器控制协议作为讨价还价的手段,来迫使苏联减少对越南的援助,如果苏美在越南这种局部战争中关系紧张化,想同时在武器控制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是不现实的。
    “连环套原则”是一项与基辛格智力相匹配的政策,他是一个善于把表面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的人,又是一个喜欢玩弄诡计的人,这一原则对他再合适不过了。
    基辛格在就职典礼日把这项提案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给尼克松,总统立刻就同意了。
    苏联想尽快开始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尼克松明确指出,如果苏联在越南问题上不给美国帮助的话,美国就不开始新一轮的谈判。
    大部分美国人不喜欢“连环套原则”。美国的官僚机构倾向于分工明确,而且就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情况来衡量其成效而不是把这个具体问题放到整体框架里去衡量。
    “连环套原则”很快被认为妨碍了武器控制谈判及美苏关系的改善。国务院是主要反对者。尼克松、基辛格不想改变初衷。基辛格又在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身上打主意,他把体现“连环套原则”的计划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给多勃雷宁,并煞有介事地向他出示了尼克松亲笔写的谈话要点,可多勃雷宁一直杳无音信。
    尽管对方连答复的面子都不给,到1969年6月,美国只得宣布开始恢复武器控制谈判。
    对尼克松来说,旅行是他担任总统期间最愉快的事。就职典礼后一个月,尼克松就出访西欧。他的公开理由是在与苏联谈判之前,广泛征求盟国的意见。对基辛格来说,回到少年时代的大名人轶事陆,回到已看不到昔日辉煌的出生地,难免给他现在的新地位增添了几许酸楚。
    这次旅行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戴高乐的访问。戴高乐曾因独立于北约而惹恼了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在《麻烦的伙伴关系》这本书中,基辛格还曾为他辩护过。
    戴高乐竭力鼓动对中国开放,“我认为不应该把他们孤立在自己的愤怒之中”,他说。尼克松闪烁其词。
    “10年后,如果中国取得重大核武器成果时,我们就别无选择了,只能同他们打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道。”尼克松说。
    戴高乐回答道:“最好在你们不得不承认它之前这样做。”
    一颗种名人轶事子就在此刻播下了。
    最叫戴高乐感兴趣的话题是苏联。他认为由于苏联对中国越来越神经质,它不可能同时分出力量来对付西方。接着,他用了一个后来成为尼克松—基辛格政策里程碑的词:“朝缓和方向努力是有意义的,你不准备制造战争的话就制造和平。”
    对于基辛格来说,欧洲之行的重要性在于确立自己的地位。工作一个月以来,他还没有与总统建立私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他们仍以备忘录和会议的形式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换意见。为了把权力从官僚机构手里夺过来,在旅行中,基辛格把大量时间花在建立自己的威望上。
    在一次走下飞机时,基辛格恐惧地发现由于礼节问题,他不能随侍在尼克松身边,更糟的是,他虽然同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一个级别,按字母顺序,他却排在霍尔德曼的后面下飞机。霍尔德曼后来回忆道:“他告诉我,这会对他与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官打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道的能力产生可怕的影响。”霍尔德曼微笑着让他先行。
    在比利时停留时,比利时人摆好了四张椅子,准备首相和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大臣与地位相等的尼克松和国务卿罗杰斯会晤,但基辛格丝毫没有退到另一个房间的意思,比利时人只得再加上一把椅子给基辛格,又拉上另一位本国官员来凑数,以求双方人数均衡。
    2.秘密轰炸柬埔寨
    柬埔寨只有越南一半大,人口只有越南的十分之一。多少世纪以来,它一直受到扩张主义邻国的欺辱。从1941年开始,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统治着这个国家。从他那尖细的嗓门,闪烁不定的气质来看,他不像一国之君,但他靠微妙的平衡和灵活多变使他的国家保持着独立。
    他的一个平衡政策就是允许北越利用他与南越接壤的边境作庇护所,建立供名人轶事应站。这样,美国人无法越境轰炸这些北越人。
    尼克松早就想对柬埔寨境内的北越人采取行动,尤其是军方发现北越对柬埔寨边境的渗透频率越来越高,但大部分官员都不同意这样做。
    “我们知道,新的轰炸肯定会招致国内的抗议,我们对这些抗议都没了胃口!”基辛格过后说。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厄尔·惠勒将军是轰炸柬埔寨的热心倡导者,据他收到的密报称,南越共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指挥部就设在柬埔寨境内。
    基辛格和国防部长莱尔德都认为轰炸柬埔寨在政治上是不明智的。
    尼克松也不想让轰炸破坏他的旅行。谁知北越发起了一场全面攻势,美军的死亡人数超出以往的一倍。基辛格气坏了,北越人也不等等看新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就发起进攻。尼克松更是恨得牙痒痒的,他认为北越是想给他这个新总统一个下马威。
    尼克松一行抵达布鲁塞尔后,基辛格和他的副手黑格等人制定了使用B-52轰炸机轰炸柬埔寨的计划。此计划高度保密,坐同一架飞机的国务卿到了伦敦才得知这一计划。国防部长莱尔德支持这项计划,但反对保密。他认为,如果向公众解释这是为了消灭共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指挥部和庇护所,公众更能理解。
    没有人就向一个中立国家投弹的道义问题进行探讨。
    有两个星期,尼克松在副手们不一致的意见中摇摆不定,听了基辛格的建议后,他签署了轰炸命令,听了罗杰斯的话后,他又收回成命。
    终于,有一天,他被激怒了。他操起话筒,用充满火药味的口气威胁,谁不同意轰炸就解雇谁。他的话语急促而不连贯,吼叫着说出自己的决定后,“砰”地挂上电话。过了一会儿,他又打过来,发布新的命令:“国务院只在不会反对的情况下再通知他们!”话音刚落,“砰”
    地又挂上电话。几分钟后,又来了一个电话:“不许抗命。”
    尼克松一激动就是这副样子,基辛格已是司空见惯了。
    代号为“早餐”的行动计划在3月17日开始了。在这个晴朗的夜晚,B-52轰炸机飞行员受命把炸弹投到一个个2英里长、半英里宽的“盒子”里,其中有48个盒子是柬埔寨领土。对此,飞行员们一无所知,以为自己在越南领土上。
    北越共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指挥部没有被消灭,轰炸的结果好像捅了马蜂窝,北越人气疯了。
    紧接着“早餐计划”的是“中餐”、“快餐”、“晚宴”、“甜食”、“晚餐”。基辛格说这些名称是唤不起食欲的,这些计划总称为“菜单”。“菜单”持续了14个月时间。
    空军高级官员没有得到有关轰炸的通知,国务院也蒙在鼓里,也没有正式征求过国会的意见,当然也谈不上告知行动的规模。
    军方对轰炸的结果很满意,因为美军的死亡人数从共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发动攻势时的平均每周450人,急剧下降到平均每周120多人。
    如同走钢丝一般保持着微妙平衡的西哈努克却遭了殃。为了躲避美国轰炸,北越共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疏散了他们的营地——赤化的地域扩大了。也许轰炸不是造成西哈努克一年后被推翻的直接原因,但他已显示出摇摇欲坠之势。

举报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4-11-13 14:36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4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