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传在线阅读,屈子传电子书

第36章撕肝裂胆怀石投江
    公元前278年夏历的五月初四日夜,这是个非同寻常的夜晚,在这个夜晚里,一颗巨星正经历着陨落前的熬煎与磨难。
    天阴地晦,星月无光,漆黑的天空正沉沉地压了下来,欲与昏睡的大地相合。天气闷热,空气潮湿,抓一把湿漉漉的,人畜无不浑身热汗百流,张着大嘴喘息。这阴晦,这黑暗,这闷热,预示着一场震撼人心的暴风雨就要来临!……
    人终有一死,死并不可怕,令人悚惧的是死前那痛苦的折磨——灾难的折磨,疾病的折磨,刑罚的折磨,境况和遭遇的折磨,……在这个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夜晚里,屈原正经受着精神和感情上撕肝裂胆的折磨。
    自郢都陷落后,在短暂的三两个月的时间里,屈原一气呵成了《哀郢》、《怀沙》、《天问》三首光辉诗篇,但他终觉意未尽,情未了,志未明,话未完,于是抓紧这辞世前的最后一个夜晚,又赶写了《惜往日》,这是他的绝命辞。
    “惜”是爱惜、痛惜之义。以首句的三个字名篇,乃全诗之主脑。首句“惜往日之曾信兮”,是爱惜。中间“惜壅君之不识”,是痛惜。
    在这首《惜往日》中,屈原要突出表现自己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法治思想。他痛惜自己的理想和主张受到谗人的破坏而不能实现,说明自己不得不死的苦衷,并希望以自己的死来唤起广大人民的爱国意识。他对于低能无识的顷襄王没有半点指望,他不愿眼睁睁看着祖国灭亡后才去死,故而赴死之心早决。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回忆过去我曾深受信任,领受诏命而使时世清明)。”诗人追忆往日曾经得到楚怀王的信任,授其左徒官职,让其整饬朝纲,昭明国事,以振兴楚国时,便有蜜溶于口浸于心之感,怎不爱惜!“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遵奉先王功业普照后世,使得法度明确,人们不至于误解)。”诗人自谓尽职尽责,凡内政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之大事,必审慎缜密,不敢苟且;修明法度,必严格遵奉先王遗训,条斟句琢,明确无误,不存疑义,以昭示众庶。距屈原前七十余年,楚悼王曾任用吴起变法,其内容是“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要在强兵……”①可以认为诗人的“奉先功”当指上述楚悼王启用吴起变法的祖制,所造为之《宪令》中侵犯了公族的权益,因而才遭到了诋毁而被靳尚之流进谗。屈原所倡导的变法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政绩,呈现着“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屈原自谓)而日娭”的兴盛局面。当时楚怀王委任得人,屈原为政竭忠尽智,即使稍有失误,怀王亦不予苛求,君臣各得其乐。然而好景不长,“心纯庞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我的心纯朴忠厚态度严谨,却遭到谗佞小人的嫉恨。君王听信谗言含怒待我,也不弄清事情是假是真)。”这几句,诗人清楚地交代了自己遭谗蒙冤见疏的原因,将冤情寓于事实和事理的陈述之中,词语浅显,然是非分明,悲愤之情灼然自现。诗人遭受的打击迫害接踵而至,被罢官,撤职,流浪汉北,放逐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南,故再次直指谗佞人壅君之罪:“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谗人们蒙骗了君王的视听,他们无中生有以假乱真)。”屈原在怀王时期,上官大夫曾进谗言,因而见疏,这是第二次,所以说“又以欺”。
    ①引自《史记·吴起列传》。
    屈原被放于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南之野,尚图返国以竭忠尽智,然而谗言日笃,终不见纳,于是诗人悲愤地喊道:“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君王对此也不考察核实,将我远远放逐不念旧情。他听信污浊丑恶的谗言,盛气凌人地把罪加于我身)。”诗人将矛头直指顷襄王,指斥他对靳尚之徒以往虚饰的罪状不作检验考实,错误地将自己放逐,之后又不作反思;对其现在散布的种种流言蜚语轻信不疑。这里诗人不仅指斥谗人壅君之罪,还重言顷襄王愚昧昏庸。面对楚国的黑暗现实,诗人进一步质问:“贞臣”而“被离谤”,“无辜”而“见尤(被责罚)”,“诚信(真诚可信)”者需要躲避提防,这种忠佞倒置,是非不明的溷浊局面,其责任应该由谁承当?诗人的回答是清醒的:“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君王没有标准,也不明察,竟让杂草把香草埋没了)”。“独障壅而蔽隐兮,使贞臣而无由(只要君王还受谗人蒙蔽,他想任用忠臣已不可能)”。君王胸无准则尺寸,于冤不作省验核实,障壅蔽塞,情不上达,故而使贞臣遭谗被黜,欲谏不得,报国无由,又哪能舒展情感拔出诚信呢?诗人对己身死名灭不足惜,只痛惜谗人壅君之罪不能大白于天下。
    以上几章,诗人沉痛陈述其遭谗被黜及沉渊的缘由,其用意不在昭雪己冤,而在痛惜怀、襄两君不能明察佞臣壅君之罪。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公悟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听说百里奚曾当过俘虏,伊尹善于烹调做过司厨;吕望曾在朝歌做过屠夫,宁戚夜间喂牛唱歌诉苦。不遇商汤、周武、齐桓、秦穆,世上谁能了解他们的才能。吴王听信谗言不辩是非,伍子胥死后才知忧患安危。忠贞的介子推被焚山之火烧死,晋文公觉悟时难以追悔。绵山改为介山禁止打柴,为报大德晋文公对他优待。思念多年来亲近的部下,因而穿着丧服去哭祭他)。”诗人步彭咸之志向已决,面对楚国的现实忧心如焚,故而颠倒重复,不厌其烦地引用史实,希冀昏君知人善用,举贤任能。百里奚、伊尹、吕望、宁戚等均出身卑贱,然汤、武、桓、穆不因其卑贱而忽视其才能,举而用之,终成霸业。诗人以史实苦谏顷襄王即便不能象汤、武、桓、穆那样贤德明智,也要学晋文公知错必改,尚不失为仁义之君。至于夫差,应引以为戒。诗人对楚国之忠,对君王用心之苦,由此可见。
    承上所述,诗人认为历史上的或忠信者死于节烈,或奸佞者重用不疑,这种情况之所以存在,皆因君王“弗参验以考实”,情不上达,赏不应赏,罚不当罚。这种香臭不分,好坏混杂,谁能将其申辩明白而给予区别呢?
    “何芳草之早夭兮,微霜降而下戒(为何香草总是过早地凋零,变法改革刚刚开始,黑暗势力就敏感到气候的寒冷)。”诗人言其在怀王时期所取得的政绩及理想很快遭到了摧折和失败,只是遣词的感情色彩不同,陈述的角度不同。前一句诗人以惋惜爱怜的语气,言己之失败;后一句是指变法改革刚刚开始,黑暗势力就敏感到气候的寒冷,虚饰罪状进行诋毁,于是怀王降敕令,变法改革遂遭失败。谗佞人阴谋得逞,遂朋比为奸,同恶共济,忠贞之士无立锥之地,故诗人悲愤地喊道:“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自古以来贤人总受嫉恨,还说香草不可佩带在身)。”楚国的妒贤害能从怀王时期便开始了,到了顷襄王已发展到“嫫母姣而自好(丑妇搔首弄姿以为漂亮)”、“谗妒人以自代”的地步,诗人纵有西施之美容,谁还肯垂青呢!朝纲废弛,国事日非,诗人的“罪状”越积越多,即使想澄清事实,还其清白,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但是,诗人仍自叹自慰:罗列的“罪状”再多,终是冤情,自有昭雪之时。
    “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乘汜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以此其无异(想要乘着骏马纵横驰骋,自己却不备置马勒缰绳。想要驾着木筏顺流远航,自己又没有准备船和划船的桨。违背法度只凭意志办事,就和上述情况没有什么两样)。”这六句诗极其重要,这是诗人对楚国每况愈下,国惫民艰,君死臣辱的惨痛历史教训的理性的概括;是诗人从亲身遭际中得出的结论,具有哲理性的美。这是本篇的诗眼。诗人将背法制主心治的危害比喻得如此中肯、精辟、深刻、触目惊心,意在以危言动君听,希其接受历史教训,改弦易辙;同时也表明诗人主张法为立国之本。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宁可突然死去魂魄离散,恐怕会再一次遭到祸殃。我的话未说完就要走向深渊,可惜他不懂啊,糊涂的君王)!”结尾这四句是显志,表明赴渊作赋的缘由。诗人为何宁愿赴渊?怕国亡身虏也;诗人何以要反复陈词呢?怕谗人壅君之罪世人不明也;结束两句系为设问句式,意谓:我如果不把话说完了就去赴渊,那么谗人壅君之罪,谁能明白?
    写完了《惜往日》已是三更将尽,这是屈原一生中写的无数光辉诗篇中的最后一篇,是他的绝笔辞。为了不惊动女儿小媭,也为了向小媭保守这个机密,他不敢高声诵读,只是正襟危坐于灯烛之下默诵了两遍,垂泪不止,泪湿沾襟。读完之后,他仿佛完成了今生的最后一件事情,了却了一番心愿,心情似觉平静了许多。他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在室内踱步。
    屈原欲做之事也许已经做完,但他的心思却没有完,踱步之后依然面对孤灯而坐,继续想他那想了许久的问题。
    天亮后便是五月五日端午节了,端午节虽不是廿四节之一,但却与夏至颇为接近。夏至为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日,太阳的威力到这天的午时为最高潮,日照最长,威炎亦最盛。夏至以后太阳随即由盛转衰,威炎减退。中国的古人一向依赖“应天显时”的方式生活,一切均以太阳的出没为依归,太阳由盛转衰之日,人们便惶然感觉受到“衰老死亡”的威胁,仿若大祸临头,于是大兴禳灾避疫之举,纷纷举行各种祭礼活动,在这一天投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亡灵可以与神祇们共享天下万民之祭。
    五月五日是民间祭祀图腾神兼始祖的节日。上古时候,人们在自然势力的威胁下,常意想某种生物或无生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认定那种东西为他们全民族的祖先和保护神,这便是“图腾”。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就形成了绣图纹身的风俗。每年的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龙吃,一面也自己吃。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在这一天投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既反映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又展示了他至死不渝的美政思想——以楚来统一中国。同时他也希望乘着龙神,在一片祝福声中升入天国。
    春秋时道家于五月五日祭“地腊”。《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五月五日是“割其腓股以啕”君王的介子推、尽忠于吴国的伍子胥死难的日子。前者不惜性命以事君王,终无所得而被遗弃;后者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反被吴王杀戮而抛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中。这些冤屈与屈原之“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最后落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以至长期流放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南,何其相似!屈原推想其最后结局,便喟然长叹:“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他对着已死去的前贤,对着还活着的忠臣赤子,提前一个月就发出了信息:“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越王勾践为了复仇“卧薪尝胆”,每年于五月五日训练水军,屈原选择这个日子自尽,旨在号召人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结一心,复仇兴国。
    死的决心早已下定,死的日期业已确定,这一切都是自觉的,经过深思熟虑的。
    死的日期确定在五月五日,死的方式是怀石投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那么投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地点选择在哪里呢?最理想的地方自然莫过于故里秭归,或者是郢都,然而,此刻郢都已经沦陷,至洞庭想要渡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北上死于生身之地,事实上已经不可能了。不得已而求其次,屈原只好在洞庭以南寻找一处理想的地方。俗话说,哪里黄土不埋人。不,屈原这一非常之人,其自名人轶事杀也求非常之功。既然“知死不可让”,就要死得有意义。第一,他希望结束世人“莫吾知”的结局,以一死来唤醒民众,振奋楚国人民的爱国心。第二,他想通过自名人轶事杀,最后一次刺激顷襄王的觉悟。第三,他要以生命的代价洗刷强加给他的冤屈,恢复和建立自己“正道直行”的美好名声,他对于自己本身的担忧主要是“恐脩名之不立”。他曾想到过远逝自疏,去秦或其他各国寻求“政治避难”,或谋取高官厚禄,这在当时“楚材晋用”的人才流动时代是极普遍的。但他终究“不容自疏”,保持了“常度”,不能忘怀宗国和多艰的人民,也不愿为谗佞小人所言中。为了振奋国人的爱国之心,唤醒壅君的觉悟,确立自己的脩名,投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自尽的地点需经慎重而严格的选择。
    夏历四月,屈原写了一篇《怀沙》,抒怀念长沙之情,以死自誓,为自己生命的归宿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因为长沙是楚始封之地,熊绎在开拓疆域的过程中,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北以丹阳为中心,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南以长沙为中心,春秋之后才正式定都于郢,因此死于长沙跟死于郢都并无本质区别。然而,屈原并不想到长沙去死,而决计死于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因为汨罗在长沙附近,它是楚国的附庸国、与楚国共一始祖的罗子国国治所在地。汨罗是当时洞庭湖以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春秋时楚文王熊赀元年(公元前689年),徙都郢,将罗子国自湖北枝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徙入湖南汨罗定都,开发洞庭湖以南的疆域。罗子国国治在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下游南岸,长沙隶属罗子国,罗子国的繁荣与影响远胜于长沙。长沙既然隶属于罗子国,死于汨罗与死于长沙,其区别便不甚明显;而罗子国国都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却又远胜于长沙。基于殉国的目的和对故国的依恋,屈原毫不犹豫地决定投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而死。屈原对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了如指掌,最理想的地点莫过于罗渊,这里水深流急,漩涡似穴窟,浪涛若峰峦,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岸陡峭壁立,从崖巅一头扎下去,即刻便会被汹涌的波涛吞噬卷走,绝无搭救逢生之可能。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漫长啊,一分一秒都在煎熬着他,仿佛正有一把牛耳尖刀在割他的肉,在开他的膛,在摘他的心,他的五脏六腑都在抽搐,都在淌血;仿佛自己是一尾鱼,被置于油锅之中,正在被慢火煎,急火炸,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火烹;他仿佛是七十老妪,八十老翁,从高崖坠于深谷,鸷禽猛兽群集而来,啄之,撕之,咬之,啖之,嚼之,只弄得血肉模糊,狼藉不堪。需知,此刻的屈原并没有死,他的心脏依然在跳,他的神志尚清,只是这痛苦让他难以忍受。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宝贵,多么值得珍惜啊,他有许多事情要做,有许多问题需待处理,诸如故乡的姐姐女媭等亲人,需要给他们写封信,告诉他们自己为什么要投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自尽,劝慰他们不要过度悲伤;郢都还有诸多志同道合的同僚与密友,应给他们写一封诀别信,抒情言志,寄托希望;还有女儿小媭,弥留之际应该有所交代,叮嘱其无怨无恨,祝福她有一个好的归宿,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然而围绕着死的诸多煎熬羁绊着他,缠绕着他,使得他什么也不能做,什么也来不及处理。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往日雄鸡的啼鸣,唤出了一轮升腾的红日,唤醒了沉睡的千夫万民,唤来了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新的一天,然而,今日雄鸡的啼鸣却如乌鸦,似枭鸟,催命,报丧,令人厌弃与憎恨,人们不希望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在这一天里,伟大的爱国诗人,与百姓心心相印的三闾大夫,就要告别这民生多艰的动乱时代,与世长辞了……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这匹颇具灵性的白马啊,大约早已有了某种预感……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为防石锁太重,会将被套抻碎,他用一根新搓的麻绳两端各系石锁,这样将被套抬上马鞍,两个石锁的重量便落在马的鞍背上了。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的涌出,滚落。为防泪水滴到女儿的脸上,将女儿惊醒,屈原急忙转身,一任热泪恣肆汪洋。过了许久,屈原方节哀掩泣,将满脸泪痕擦干,回转身去,用干裂的焦唇吻着女儿那并不细嫩的脸腮面颊——这是他今生的最后一吻,这是撕扯五脏六腑的一吻,这是生离死别的一吻……
    轻轻地、久久地吻过之后,屈原将早已写就的、掩藏得很深的遗嘱取出,小心翼翼地塞到女儿的褥角之下——这个掩藏遗嘱的地方,屈原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既让女儿不能立即发现,当她亮晒被褥时则必然发现。遗嘱的内容很丰富,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招女婿向国栋入赘,改外孙晓辉之向氏为屈姓,以承屈嗣。屈原没有儿子,小媭是他的唯一骨血。昭碧霞过世后,伯庸夫妇很希望儿子在郢都能续弦生子,承继屈氏之烟火;同时他们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倘屈平再续也只生女而不生男,便招小媭之夫入赘屈门。当小媭与向国栋订亲时,以此作为重要条件。向国栋兄弟六人,其父母欣然应允。小媭来汨罗寻见父亲不久,便将祖父母的这一心愿及她与向国栋的婚姻详叙一遍,屈原闻后虽甚感欣慰,但当时却并未明确表态,故在这临终之际,有必要在遗嘱中重点申明。
    掩藏好了遗嘱之后,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小媭见父亲的精神较前好了许多,又是一阵欣喜,她一边往灶里填柴煮饭,一边轻声地哼起父亲的诗句来:“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女儿想用父亲自己的诗句去劝他不要过度悲伤,保重自己的身体。屈原听了,苦笑着点了点头,步出门去,到低矮的以茅苫顶的厢房里牵出了那匹清瘦的白马,请女儿帮他将那装有石锁的被套抬上马鞍。被套为何竟有这般沉,小媭询问内装何物。屈原告诉女儿,是一位练武功的叔叔托自己请石匠毛老爹加工的一对石锁,今日顺路,给他捎去。小媭不疑,搀扶爹爹上马,哀求似的说道:
    “爹千万要小心,定要早点回来呀!……”
    屈原点头应道:“知道了,你要照管好家……”说着珠泪两行,滚落在马背上……
    小媭见状,顿时心里一惊,仿佛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祸事,打算劝住父亲不要出门,但父亲一扬马鞭,白马已到了濯缨桥头,刹那间便不见踪影了。小媭怅然若失地爬上了玉笥山,站在一个高高的土墩上向着爹爹远去的方向眺望,眺望,许久,许久……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不知跑了多久,多远,那老白马又渐渐放慢了脚步。屈原回忆着一路上百姓们的问话,两眼失神地望着静静西去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水,想到自己无力回天,救国救民,不禁又流起泪来。马蹄踏在干枯的路面上,发出单调的声响:壳、壳、壳、壳……
    屈原骑着马又朝前走了一阵,太阳被厚厚的、堆积若山的云层所遮掩,所吞噬,天色顿时阴沉下来,人仿佛坠入巢穴窖窟之中。起风了,风势甚猛,愈刮愈凶,大有欲将天地翻转之势。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水汹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涛咆哮,疯狂地撞击着堤岸,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喧嚣,一排排浊浪在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面上翻飞,奔腾,追逐。善识气象的渔民们急忙收网,将颠簸欲翻的小舟划向岸边。这时的屈原,骑着白马已经走出了三十余里,攀上了罗渊的北岸峰巅。他的袍带早已被风扯断,他那灰白色的须髯在尖利的狂风中飘舞。巍峨高耸的峰巅上飞沙走石,树倒枝折,人畜难以立稳,然而紧眯着双眼的屈原,此刻倒觉心池平静而安详,大约因为这里便是自己真正的归宿,暴风雨将临之际,是自己归去的最佳时刻……
    屈原素来文静儒雅,这是他的性格特征,如同他那洁身自好的品格,好修饰打扮、“日三濯缨”的生活习惯,一生都不曾动摇过,变更过,然而有生以来,他从未象今天这样从容,这样镇静,这样坦然,毫无生的留恋,死的悲哀,正所谓“从容就义”,“视死如归”。他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云愈来愈黑,愈来愈低,凶神恶煞般地直压下来;风愈刮愈猛,愈刮愈狂,似欲将整个峰峦裹携而去;渊愈来愈深,愈来愈险,象怪兽张着的血盆大口;水墨绿阴森,翻卷折腾,似群兽圈于栏中,一心欲冲决而出,撞击得那渊壁山崖摇摇欲坠。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笥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整个寰宇浑浊不堪!……面向西北,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先簪笔磬折,伫立许久,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的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谁都得承认,屈原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然而由于感情的极其丰富和性格的特异,他却女人似的易伤感,常垂泪,然而在这弥留之际,他的腮帮却未挂一滴泪痕,也许为国为民为天下、为自己的不幸和坎坷经历,他的心早已揉碎,泪早已流干;或者“从彭咸之所居”是他的最佳选择,自觉主动地自蹈死地,乐而从之,欣然前往,故而不忧,不伤,不悲。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鞭杆子雨直刺恶压,雨鞭无情地抽打惩罚着这个罪恶的世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

举报

第37章沉重打击深远影响
    一颗璀璨的明星陨落了,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水倒流,浊浪翻滚,悲风四起,百姓们闻讯赶来,只见屈大夫常骑的那匹白马耷拉着脑袋,纹丝不动地立于悬崖峭壁之巅。百姓们奔跑着,哭喊着:“屈大夫投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了啊!屈大夫投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了啊!……”原先划进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边港湾的船只,闻声箭也似的飞了出来,立即打捞抢救。一条船一两个人划太慢了,百姓们纷纷跳上小船,拿起扁担、木板一齐划水,边划边垂泪不止,热泪洒于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中,致使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水更加汹涌澎湃。数十条小船像穿梭似的在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面上来往。横十里、顺十里的百姓全都哭天嚎地地向这边奔来,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两岸人山人海,同放悲声,哭声盖过了风雨雷霆,压倒了撼山的涛声。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面上,一直到断黑渔民们还在打捞,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岸边,如潮的人群直至伸手不见五指方搓着红肿的双眼哭哭啼啼地离去。这一夜,家家豆灯长明,户户泣声不断,时光在煎熬着每一颗心……
    第二天,东方尚未泛白,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上便布满了各色各样的大小船只,但是三天后,仍未找到屈原的遗体。有位渔民望着阴沉迷濛的天空说:“屈大夫系文曲星下凡,只怕是到天上告状去了。”
    另一个渔民指着汹涌的波涛说:“我看,只怕是被浪涛冲到洞庭湖里去了,我们还是到洞庭湖去找找看吧。”
    又有一个渔民乞求似的对翁老汉道:“您老人家快做决定吧!”
    翁老汉挺身站在船板上,眯着双眼遥望前方,捋着花白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须在思考着什么,一直没有做声,听见有人问他,才猛然一手拤腰,一手指着云遮雾障的前方,命令似的说道:“船发洞庭,闯!……”
    几十条大小船只闻声奋然划桨,顺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而下,齐闯洞庭……
    却说端午节这天,小媭攀上玉笥山,遥望爹爹远去,半天才怅然回家,把爹爹换下来的长袍拿到玉水畔去洗得干干净净,又把爹爹写满诗文的简牍清理得整整齐齐,看看日将傍晌,急忙淘米煮饭,等候爹爹归来用餐。然而,门前老樟树的影子由西边慢慢移到了东边,爹爹仍没有归来。小媭和往常一样,又沿着屋后的小路爬上玉笥山,登上山南一个土墩。这土墩高高耸立在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畔,居高临下,可以眺望得很远很远。往常,爹爹外出,或找渔民农夫们谈心,或去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潭垂钓,黄昏未归,小媭总是站在这里媭望。远远望见爹爹的身影,她就兴高彩烈地飞奔下山,接过他手中的器具,围绕在他前后左右,伴爹爹回家。今日天到这般时候,为何竟不见爹爹归来呢?小媭站在土墩上,望着渐渐西沉的夕阳,心似油煎,泪水模糊了视线。
    小媭心中似有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她焦躁不安地走下山去,仿佛欲迎爹爹归来,可是爹爹在哪里呢?脚跟尚未站稳,她又返回山去,重登土墩,继续向着父亲离去的方向瞭望,但视线所及,尽皆迷茫。她上下折腾,不知往返了多少个来回。太阳落山了,鸟雀归巢了,牛羊进栏了,村子里炊烟四起,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但小媭依然站在高高的土墩上,眼睁睁地盯着远方,声嘶力竭地呼喊着:“爹爹,您在哪里?为何还不归来?……”她望着,喊着,喊着,望着,但却总也望不见爹爹的身影,听不到爹爹的声音。突然,她想起头天晚上爹爹通宵没睡,临走时眼圈湿润,吞吐其辞的情景,不禁心中一阵抽搐,一阵酸痛,热泪汪然……
    夜幕降临了,天完全黑了下来,无月,无星,无光,无边无际的黑暗吞噬了这个孤苦无依的弱女子,小媭绝望了,她万般无奈地返回家中,茶不思,饭不想,一头栽倒在床,大放悲声,哭得死去活来……
    一天,两天,三天……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屈原还是没有回家来,小媭整日站在那个土墩上眺望,石雕铁铸的一般,她望穿了眼,流干了泪,喊哑了嗓子。她的眼皮肿胀,两眼都围着一圈黑线,脸上没有一点血色,简直象害了一场大病,迅速变得形消骨瘦起来,见者无不心痛,无不垂泪。
    翁老汉的老伴每天将小媭接到自己的家里,左说右劝,劝她进点饮食;晚上则陪小媭在那三间茅草房里过夜,比对自己的亲生女儿还疼爱。半夜三更,小媭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成眠,翁妈妈便一遍又一遍地劝慰道:“好闺女,快睡吧!你爹一定会回来的。你大伯讲,屈大夫是天上的星宿下凡,老天爷定会保佑他平安无事地归来!”
    翁妈妈的话颇有效验,开始几天小媭似有几分相信,但等到第十天,仍不见爹爹归来,连去寻找的人也杳无下落,怎不叫小媭心似刀搅,肝肠寸断!……
    小媭仍旧每天登上那个土墩瞭望,只是不再哭,不再喊,她变得有些痴呆麻木了,见有人远远走来,便跑下山去询问父亲的下落。其实,村子里早就有人获悉了三闾大夫投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消息,只是害怕小媭难以承受这精神上的巨大刺激,都不忍心告诉她,每当小媭向大家打听时,只好支支吾吾地说:“你爹过两天总会回来的……”
    且说五月十五日这天,天气阴沉沉的,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边上一丝儿风也没有。玉笥山上的树枝象寒冬腊月结了冰一样,根根直立着。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水哗哗地流淌着,文静,雅致,像湿衣不乱步的儒生。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中少有航船,岸畔行人寥寥,不知一时间人们都躲到哪儿去了。小媭正在土墩上眺望,忽见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对岸,许多乌鸦在盘旋翻飞,遮住了半边天空。那“哇哇哇”的叫声里,隐隐约约夹杂着许多人的哭泣之名人轶事声。她的心跳得十分厉害,有一种大祸临头的预感。她不顾一切地飞奔下山,跌跌撞撞地奔向渡口……
    小媭上气不接下气地跑上了渡船,船家见她满面泪痕,知道定有急事,连忙拿篙撑船,直奔对岸。
    渡船离对岸愈来愈近,随之那哭声亦越来越大,满天乌鸦渐渐升上高空,“哇哇哇”地飞向西北。渡船尚未停稳,小媭便一个高跳下船去,飞跑着上了大堤,只见黑压压的一大堆人,都围在“三尺墩”那里悲泣嚎哭,撕肝裂胆的哭声正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她跑呀,奔呀,摔倒了爬起来继续向前,衣裙撕碎了,膝盖摔破了,全然不顾,只是拼命地向前,向前……众人见小媭来了,赶忙让出一条路来。她冲过去一看,天呀,果然是父亲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体摆在青草地上,切云高冠不见了,头脸也缺了半边!小媭“哇”的一声惨叫,一头扑到父亲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体上。怕发生的事终于发生了,怕见到的情形终于见到了,她哭绝了气,哭得昏死过去……
    当小媭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的时候,已经躺在自家东间的竹床上了;父亲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体挺放在正间,床头是一张矮几,几上摆放着几碟脩肉果蔬,两只白蜡烛惨然无力地摇曳着烛焰,淌着热泪。室内室外全是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许多人从数十里外赶来,因而茅草房外,玉水溪畔,玉笥山的上上下下,全积满了人,人们箪食壶浆,苘绖孝服,一律跪倒在地,挥泪如雨,悲声震天。翁老汉守在小媭身边,见她醒来,喜挂眉稍,手中端着半碗姜汤,热泪把抓地说道:“孩子,大伯我早就知道你爹投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自沉了,你大妈也晓得。非是我们老两口故意瞒着你,实在是怕你经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呀!……”翁老汉说着把手里的半碗姜汤放在竹几上,指着室内同去的乡亲们说:“我等从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找到湘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又从湘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寻到洞庭湖,直到第五天上午,才在长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与洞庭湖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汇处寻到了大夫的遗体。当时湖面上本来纹风不动,但却突然涌起了一个浪头,浪花里仿佛躺着一个人。我们赶忙摇船拢过去一看,果然是他老人家的遗体……”
    小媭挣扎着爬起身来,奔向正间,扑向父亲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体,摇来晃去地哭,她哭天不公,地不平,世道昏暗;她哭父亲一生历尽坎坷,耿耿赤胆忠心,到头来却不得善终;她哭自己命太薄,运太厄,自幼失去母爱,半生不得父教,今后更是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哭诉之外,她还破口大骂,骂苍天,骂厚土,骂神灵,骂昏君,骂奸佞,骂这纷乱龌龊的世界。小媭的这一场恸哭,犹似在乡亲们淋漓着殷红鲜血的心尖子上搓了一把咸盐,使得大家痛不欲生,泪水若瀑,只哭得天昏昏,地沉沉,野茫茫,山忧忧,水郁郁,宇宙混混沌沌。小媭的这一顿切齿大骂,仿佛冰块摔在石头地上,清脆,响亮,粉碎,痛快,酣畅。
    屈原的遗体终于回到了玉笥山下。遗体上岸这天,正是端阳节后的第十天,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两岸的百姓称五月十五日为“大端阳”。
    屈原遗体移回的当晚,守灵的百姓挤满了一屋子,窗外的台阶上和玉水河畔还坐了许多人。小媭脸色惨白,上牙咬破了下唇,坐在父亲的遗体旁边,不住地抚摸着父亲僵硬的手。她的嗓子哭哑了,眼泪流干了,呆呆地望着父亲那残缺不全的头颅伤心。她想,人世间有恶鱼般的奸臣贼子,毁坏好人的声誉;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河里有佞臣贼子般的恶鱼,吞噬好人的骨肉——人间水府原来是一般黑暗啊!……小媭想,自己虽不能杀奸臣,斩恶鱼,为父亲报仇雪恨,但总不能让父亲就这样半边脑袋入土呀!她向翁老爹提出了这个问题,请翁老爹想办法为父亲配上这残缺的半边头壳。翁老汉长长叹了口气说:“难呀!铜铸、木雕神像尚需极高明的师傅,何况是半边人头呢?……”
    小媭睁大红肿的双眼问:“大伯,造半个金头行吗?”
    闻听小媭此言,翁老汉不禁大吃一惊,心想,这孩子真是异想天开,到哪里去弄这么多金银呢?但为了照顾小媭的情绪,他不便驳斥什么,只是既急且难地不断搓手,热锅上蚂蚁似的在屋里走来走去。有一位心灵透亮的中年妇女看透了翁老汉的心思,异常开朗地说道:“老爹不必作难,有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将所佩之首饰献出来,岂不是为三闾大夫铸金头的好材料!……”这位媳妇倒也干脆麻利,说着将自己的金戒指、金耳坠和银手镯摘下,献了出来。
    小媭也是伤透了心,哭懵了头,竟忘记了自己也有几件首饰可用,在这位大嫂的启发下,急忙翻箱倒箧,找了出来。
    在场的人目睹此情此景,深受感动,有的当即摘下佩带的金银首饰,有的赶回家去向母亲或妻子借取。消息传开,来敬献首饰者络绎不绝。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仅半天时间,便集白花花黄灿灿之金银一包,为三闾大夫铸一金头足矣——谁道世间贵金银,人心更比金银贵!……
    金银既备,翁老汉迅速派人四处寻找那会铸金头的能工巧匠。先后派走了九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后来连翁老汉本人也穿上麻索草鞋,打上白布绑腿上路了。几天后,去请工匠的年轻人相继归来,大家都说,铁匠、铜匠、银匠倒是寻到了不少,只是全都没有铸过金头,因而谁也不敢来。小媭听了,又是一顿悲泣。正在这时,翁老汉汗爬水流、风尘仆仆地赶回来了,小媭忙迎上前去寻根问底——这是她最后的一线希望呀!翁老汉气喘吁吁地回答说:我跑了九十九个村庄,会见了九十九个工匠,全都无能为力;最后又寻到了一位九十九岁的老银匠,听说要为三闾大夫造金头,深深地叹了口气道:‘只有我师傅会造金人铁马,可惜我未将这技艺学到手!……’我问他:‘你师傅现在何处?’老银匠回答说:‘为避战祸,十年前便隐遁深山,不再出世了。’”小媭和众人听说寻到了九十九岁的老银匠,无不喜出望外;后来听说只有他师傅能为屈大夫铸金头,而这位老师傅又避世不出,就像泼来了一瓢凉水,从头顶冷到脚根。
    正当众人名人轶事大失所望的时候,忽然从门外传来一阵铜铃的响声。大家急忙出门观看,只见一位白发银须的老者挑着副担子,慢悠悠地向这边走来。他手里拿着一个铜铃,不断地摇着,发出“丁铃丁铃”的声响,口里唱道:
    楠木扁担颤悠悠,挑起熔炉跑九州。
    铁锁铜壶我不造,不见金银不开炉。

    翁老汉听了,赶忙走上前去,将他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一番,只见那老者鹤发童颜,道骨仙风,于是鞠躬施礼,拱手问道:“老师傅,您既专门打造金银首饰,不知可会铸人头否?”
    那老者闻声停住了手中铜铃的摇动,还礼唱道:
    金人铁马我会造,何愁半个金银头。
    翁老汉连忙将老者请进屋来,小媭立即端出了装着金银首饰的盘子,毕恭毕敬地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给他,正想说说父亲惨死的情形和求他铸造金头的话,但那老者示意小媭将盘子放到一边,接过话头对小媭说:“三闾大夫之事,老朽早有耳闻,请姑娘放心。”说着便走到屈原遗体跟前,先行三拜九叩之大礼,然后瞄着屈原的头部细细地看了起来。他一边看,一边比比划划,口中还念念有词,只是谁也听不清他都默念了些什么。屋子里的人一下被吸引住了,都在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位浑身仙气的老者。一个小伙子低声咕哝道:“看他能玩出什么把戏来。”翁老汉狠狠地瞪了那个小伙子一眼。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作声了。
    那位老者围着屈原的头部左瞅瞅,右看看,大约过了有半个时辰,把盘子里的首饰倒进一个陶钵里,放在装满白炭的炉子上。他将橐管通进熔炉内,点起火,命几个小伙子轮番拼命鼓橐,炉内火光四溅,炉火熊熊。过了有一盏茶的工夫,陶钵里“嗤嗤”作响,那银手镯呀,金簪子呀,金链子呀相继熔化,象泡了水的面条,都软了;又过一会儿,陶钵里的首饰全化成了五光十色的金银水,上下翻滚,象熬着的稀粥一般。围观者一个个目瞪口呆,小媭一时也忘了悲痛,眼睛里流露出惊喜的神情。
    陶钵里的金银水正在翻腾着,老者一手拿着一把铁钳,把盛满红通通液体的陶钵从炉子上端了下来,走到屈大夫跟前。只见他两眼瞪得比铃铛还大,望着屈大夫残缺不全的头部,双手钳着的陶钵不住的摇晃。摇呀,摇呀!金银水慢慢冷却、凝固,渐渐变成了半个脑壳的样子。最后,老者将陶钵里的固体倒了出来,就象是半边脑袋。他走到屈原的遗体前,把金光闪闪的半边金头小心翼翼地合了上去,上前摸了几下。众人上前一看,竟然天衣无缝!……
    众人无不感激,特别是小媭和翁老汉,但这位道骨仙风的老者却只坦然地微微一笑,他仿佛做了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完成了一件自己应尽的义务,而且十分满意。他并不多言多语,连工钱也不肯收一文,任务既完之后,挑着担子,悠然自得地扬长而去了。
    屈原停灵在地的日子里,玉笥山和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下游的百姓们纷纷来到屈原的茅草房,向小媭姑娘借走了三闾大夫的新旧内名人轶事衣,大家将这些大夫曾经穿过的贴身内名人轶事衣撑在竹篙上,三五成群地沿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奔跑,或在罗渊四周转悠,高喊着三闾大夫的名字,为其招魂。招魂的人们边跑边撕肝裂胆地呼唤:
    “尊敬的三闾大夫啊,您为何要投身罗渊,让自己的魂魄飘流四方?……”
    “三闾大夫的灵魂啊,快归来吧!东方有轮流照射的十个太阳,能够把真金熔化!西方是茫茫的沙丘,哪来的五谷充饥!南方有九头的雄蟒,专爱吞食阴灵!北方有千里冰雪,无处栖身!大夫的灵魂呀,您快些归来吧!”
    “地上无您容身之地,天上又守有凶残的虎豹豺狼,地狱的门虽然敞开着,里边却盘踞着九尾的魔王。三闾大夫啊,您的灵魂快回吧,快回到幽静、安祥的玉笥山下!”
    人们奔跑着,呼唤着,泪水洒满了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两岸,凄厉号啕之名人轶事声在罗渊上空萦绕,飘荡。
    时令虽已至暮春季节,但这一年的气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却特别低,春寒料峭,一月有余,时常有呼啸的西北寒流袭来,故而屈原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体得以不腐。半个金头造就之后,汨罗百姓将三闾大夫安葬在玉笥山东北的汨罗山上。
    出殡这天,百姓们头上缠着白布,脚上穿着草鞋,腰上系着苘绖,千人披麻,百民带孝,从四面八方号哭奔来,为三闾大夫送葬。从玉笥山到坟地的十多里路上,旗幡似飘飞的秋叶,挽帐若低垂的浓云,长长的人流沿着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缓缓移动,引幡的,打旗的,执引的,奏哀乐的,搀孝的,抬杠的,叫号的,箪食壶浆的,呼天号地的,悲怆欲绝的,捶胸顿足的,指天誓日的,膝行而前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两岸,山上下,童叟涕泗流,妇孺泪眼红,漫漫华夏大地淹没在汪汪泪水之中。送葬的人们来到坟地,无休止地挥泪,哭泣,泪水把焦干的红土湿透,满山低矮的树枝和草稍上挂着晶莹的泪珠,好似落过一场毛毛细雨。这哭声感天地,泣鬼神,只哭得乌云滚滚,悲风阵阵,落叶飘飘,日月晕晕,天地昏昏……
    屈原安葬以后,来这里凭吊的百姓络绎不绝,每天从早到晚,通往汨罗山的大路小路人流不断,山下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边停靠着各种各样的大小船只。从屈原的家乡归州,到屈原曾经为官的鄂渚、郢都,以及屈原曾经去过的常德、辰溪、溆浦、长沙、桃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等地,都有百姓远路迢迢地赶来祭奠。连楚国的旧臣也三三两两偷偷来到这里,燔柴,奠帛,读祝,叩头,他们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咬牙切齿地骂昏君,骂奸佞,骂秦军,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
    一天上午,小媭来到父亲的坟前烧“六七”,尚未摆出供品果蔬,忽然发现从远处走来了三个青年,急忙提着篮子闪到一棵大松树后回避。三个青年来到屈原坟前,先是叩头祭拜,然后坐于一旁闲话。只听那个穿黄袍的青年愤愤不平地说道:“屈大夫死得太惨了,这天下哪里有什么正义可言!”
    着绿衫的青年连忙接话:“三闾大夫死得虽惨,他们尚不肯善罢甘休,听说还要来挖坟呢!”
    那个穿白袍子的青年好像根本不知道这回事,吃惊地问道:“要来挖坟?”
    “是呀,那些投降了秦军的乌龟王八蛋,见荆楚大地处处飘扬着抗秦的旗帜,说这是屈原大夫的阴魂不散所致,因而欲来挖坟。”
    “真他妈的可恶至极!……”
    ……
    这三个青年后来还说了些什么,小媭没有听清楚。这时,她没有哭,没有泪,脸色惨白,心里像一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火在燃烧。她极力思考着保护父亲坟墓的办法:自己跟他们拼吧,那是以卵击石;请翁老爹发动群众跟他们厮杀吧,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畔就会遭血洗。她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在汨罗山上再造一些假坟,让欲挖坟者不知该从何下手。
    主意既定,小媭走下山去,来到一个松软的土堆旁,一手撩起罗裙,一手把红土抓进罗裙里,一把,两把,三把……罗裙装得满满的了,她就兜着往山上走去,倒在父亲坟堆附近的一片草地上。她就这样抓着,兜着,往返地运送着。太阳当头,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小媭在烈日下往来奔波,晒得头昏眼花,累得张着大口喘气,浑身热汁涔涔……
    小媭为父筑坟的消息很快地传扬开去,翁老汉获悉后先是将小媭责备了一顿,然后组织四邻八乡的民众都来帮忙,仅用了三五天的时间,便为屈原筑了十二座疑冢。这十二座疑冢象屈原的真坟一样大,一样尖,一样圆,坟前竖着一样的墓碑,碑上镌刻着一样的碑文。疑冢既成,即使那些来帮忙筑坟的民众,也难辨其真伪是非了。
    一天清晨,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上突然驶来了五条官船,每条船上四个人荡桨,两个人摇橹,桅杆上高高挂着两面杏黄旗,上面分别写着“肃静”、“回避”。领头一条船上站着个彪形大汉,官衣官帽,络腮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须遮盖了满脸的横肉,左手叉腰,右手抓着挂在腰间的一把长剑,那神情颇似阎王老子面前的判官。
    这五条船逆水而上,在汨罗山下的河边一齐靠岸。那黑大汉一声喊,从船上走下十多个扛锄拿锹的士卒,一齐都向汨罗山奔来。
    人们刚吃过早饭,山上还空荡荡的,不见一个行人。黑大汉带领十多个士卒疯狗似的在山上东冲西撞,口里不断地吆喝着:“快,找着屈平坟墓就动手挖!”这汨罗山方圆十多里,山上荆棘丛生,古木参天,强盗们人生地不熟,一下怎么能找到屈原的真坟呢?黑大汉在山上折腾了约摸有半个时辰,累得浑身淌汗,气喘吁吁,只好一屁股坐在草地上休息,吩咐士卒们分头去找,找着了的速来禀报。
    又过了个把时辰,寻找的士卒相继归来,但谁也没找到屈原的坟墓,只在树林里发现了许多既高且大的山包,前面都立有屈原的墓碑,倘将这些山包全都挖开,大约需要三年五载的工夫。找不到屈原的坟墓,黑大汉暴跳如雷,士卒们一个个吓得战战兢兢。为了弄清哪是屈原的真坟,他们决定下山去找百姓问个清楚。
    正当这时,恰巧有一个中年汉子肩扛扁担,上山打柴,被黑大汉拦路挡住。中年汉子见势,心中了然,以“哇哇”之哑语搪塞过了黑大汉的盘问。又有一位放牛的老者,面对黑大汉的张牙舞爪,狂呼乱叫,不慌不忙地以手指耳道:“我是个聋子,啥也听不见!……二十岁时患了一场大病,耳朵就聋了,真造孽啊!”说着吆着牛远去了。
    小路上一跛一瘸地走来一个穿长袍的青年人,此人生得尖嘴猴腮,贼眉鼠眼,一件长袍上遍是油腻,脚上一双破鞋,十个脚趾头有六个露在外边,一副老爷不亲、舅舅不爱的寒酸相。黑大汉拦在路中央,盘问跛脚道:“你这汉子,意欲何往?”
    跛脚嬉皮笑脸地答道:“闲暇无事,游山玩水而已。”
    一个士卒抢上一步,对跛脚大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在跟你说话吗?这是我家王爷,南后娘娘的嫡亲外甥,别不识抬举!”
    跛脚听了,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声说:“小民死有余辜,有眼不识泰山,不知王名人轶事爷有何吩咐?”
    黑大汉拍了拍跛脚的肩膀说:“起来,起来!下官奉娘娘之命,前来搬运屈大夫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骨回郢都安葬,不知屈大夫之真坟葬于何处,特来讨教。”
    方才那个士卒插言道:“是呀,快说吧,挖着了金头归你!”
    这跛脚早就在打金头的主意了,只苦于不知道哪座坟墓里埋着屈原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骨;就是找到了真坟,百姓们都护着屈原,他也不敢下手。听了黑大汉和那个士卒的话,他高兴得从地上跳了起来,老鼠眼眯成了一条线,前俯后仰地对黑大汉说:“王名人轶事爷恩典,敢不效劳?只是小民确实不知何为真坟。此事只有屈原之女小媭晓得。王名人轶事爷若要找她,小民情愿带路。”于是,跛脚就带领着这伙人耀武扬威地直奔玉笥山下小媭的住处而来。
    再说小媭为父亲筑疑冢之后,一步一回首地返回玉笥山下自己的小屋里,日夜思念父亲,泪水从未干过。父亲枯槁的身影,憔悴的面容,深陷的眼窝,总在脑海里不时地出现。为了让父亲的形象永远留在人间,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她决定给父亲绣一幅遗像。
    她每天带着针线、剪刀和一块洁白的绫子,坐在玉笥山东南一个土墩上,望着父亲的坟地,回忆着父亲生前的音容笑貌,不停歇、不间断地绣着,绣着,别的姑娘绣像用针线,小媭却用的是自己的全部心血啊!……时令已是深秋,寒冷的秋风轻轻地吹动着她的秀发,像父亲在抚摸她的脑袋;望着山上光秃秃的高树,仿佛又看见了父亲骨瘦如柴的身躯。一日三,三日九,不到十天时间,父亲的遗像便被活灵活现地绣出来了。
    一天,小媭手捧父亲遗像正在欣赏,突然隔壁屋里的三叔手持柴刀从山下飞奔而来,他热汗百流,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小媭,快找一个不显眼的地方躲一躲,有一伙人捉你来了,我是特意跑来给你送信的。”
    小媭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弄得莫名其妙,她本想问清来龙去脉再走,可是三叔的眼泪都急出来了,只好连忙起身,把剪刀也带在身上,二人一起往山后树林子里走去。他们来到一口水塘边停了下来,这里离山下大路差不多有半里路远,周围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树木,平时很少有人来过,只有小媭常常一个人跑来,对着明镜一般的清池梳头,或者坐在塘边的石头上磨剪刀。三叔将这地方的前后左右仔细看了一番,如释重负似的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才一五一十地对小媭说出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那位装哑巴的砍柴汉子正是三叔,他搪塞过黑大汉的盘问之后便隐于草丛中窃观,因此放牛老汉怎样装聋,跛脚青年怎样告密,他都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当他获悉跛脚青年欲带领黑大汉一伙来捉小媭姑娘时,丢掉扁担,拔脚就跑,从山里抄小路一口气跑到小媭的茅屋里。他在那里没有找到小媭,听人说她正在山上为父亲绣像,这才又跑到玉笥山上来……
    三叔说完事情的原委,最后叮嘱小媭道:“好姑娘,现在你千万不能下山,我少陪了……”
    小媭目送好心的三叔远去,转身在塘边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她回想起自己从归州动身,过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闯洞庭,千里寻父的艰难;回想起父亲死后,铸金头,筑疑冢,绣遗像的辛酸;回想起丈夫向国栋也曾来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畔、玉笥山下探过亲,夫妻商定改儿子晓辉之向氏为屈姓,以承屈嗣。小媭觉得自己能为父亲做的事已经做完,徒留人世再也无意,不如一死了之,也许在阴间还能与父亲朝夕相处,相依为命呢!……
    想到此,小媭立即从怀中掏出父亲的绣像,挂在一棵苍松上,双膝跪地,一边叩拜一边哭诉:“爹爹,女儿服侍您来了……”山下有人正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仔细听听,哭声、吼叫声、犬吠声混成一片,这是暴徒们正在挨户搜寻,乡亲们正在为自己受苦。小媭不假思索地站起身来,跑到山前,向着山下呼喊:“小媭在此,莫拿乡邻们撒气!……”她一边喊,一边跑,将暴徒们引向山后的池塘。小媭来到塘边,取下父亲的绣像贴胸放好,然后举起锋利的剪刀,猛力向自己的心窝刺去,一头栽倒在池塘里。黑大汉一伙追到塘边,不见小媭踪影,只有满塘血水在荡漾……
    屈原的祖母、慈善能干的柳嫡范死去了,当其过世时,屈原正在郢都拟新法,忙改革;屈原的父亲、聪慧而谨小慎微的伯庸和他的母亲、深沉而文静的修淑贤相继去世了,当他们声声呼唤儿子的名字时,屈原正流浪汉北;屈原的姐姐、贤淑泼辣的女媭离去了,当她远离的时候,屈原正在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畔率众治水;屈原的妻子、俊俏美丽的昭碧霞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是那条细腰长袖的美名人轶事女蛇吞噬了她年轻的生命,亦与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屈原有关;屈原的养女、漂亮而多才多艺的婵娟终未看到义父平反昭雪、返京复职,她含恨而死,死不瞑目;屈原本身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为国为民为天下,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后怀石投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自沉,这是华夏民族之大悲剧,人类历史之大悲剧;如今,屈原的独生女儿,苦命贤孝的小媭又死于非命,离开了这多灾多难的世界……死了,屈氏一家四代都死了;然而,祸国殃民、做恶多端的南后郑袖、顷襄王熊横、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却都还健在,他们正偏安于楚之东北的陈城,继续过着那种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生活。呜呼!……
    不,屈原没有死,这样的人不会死,他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前边写过,楚国百姓听到屈原投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消息,无不十分悲痛,大家纷纷划着船只到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来打捞屈原的遗体。人们还用糯米、楝树叶、竹叶包成粽子,缠上五色丝线,丢到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里去喂鱼和蛟龙,希望它们不要伤着屈原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体。因为糯米性粘,能够沾住恶鱼和蛟龙的嘴巴和牙齿;五彩丝线颇似太阳的光辉,因而恶鱼和蛟龙最是忌惮。这就是端阳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来历。这个古老的风俗一直流传到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马来亚诸国,其范围必将日益扩大。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屈原的诗赋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这里仅就历代的诗人略举几例。
    郭沫若说过:“由楚所产生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无论何时何代的中国人,都是在他的伟大影响之下。”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我们的民族形成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传统;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我们的人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尤其是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献身精神,更是具有巨大的鼓舞性和号召力,仁人志士无不受到感召而奋起。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高唱“屈平诗赋悬日月”,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屈原开创的浪漫主义手法,安史之乱中在屈原精神的感召下,他那忧国忧民的激情像火山爆发一样倾泻而出,写出了不少反映现实的佳作。诗圣杜甫不仅非常钦佩屈原的艺术成就,明确表示要“窃攀屈宋宜方驾”,而且十分敬佩屈原的为人,抒发了“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的感叹。他“穷笔忧黎元”的忧患意识和“济时肯杀身”的献身精神,与屈原的爱国主义一脉相承。
    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引屈原为同调,对他的爱国激情表示强烈的共鸣:“《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同时以屈原精神激励自己收复失地的壮怀:“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在他的巨量诗作中,最为突出的是那火一样的爱国激情。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以屈原自比:“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他不断以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勉励自己,连赋《闲山居》也“细读《离骚》还痛饮”,其大气磅礴的爱国词作颇有屈原之风。李清照这样婉约派的大家,在国难当头之际,也受到屈原的《国殇》的感染,抒发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足见屈原精神感人之深。
    明朝末期,爱国主义诗人陈子龙以“弱龄的骚雅”自诩,他对屈原的遭遇愤愤不平:“佞人托肺腑,中正难久安。”“楚国乱无极,屈平困上官。”并写下了大量的充满时代气息的诗作,决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同时他积极组织抗清复明的活动,兵败被俘后,毅然投水殉国,成为仿效屈原的光辉典范。陈子龙的学生、少年英雄夏完淳也表示过要追随屈原的决心:“招魂而湘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有泪,从军而蜀国无弦。”被捕后他宁死不屈:“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魂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真是“魂魄毅兮为鬼雄”!
    辛亥革命时期,女中豪杰秋瑾,“为争取祖国的光明前途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个人的一切。”关心祖国的危亡,抒发爱国主义的情感,构成了秋瑾诗词的中心内容,屈原精神的影响显而易见。十八岁居湘时,她就写下了《吊屈原》一诗,怒斥“楚怀本孱王,乃同聋与瞽”。后来写下的《感愤》,直接吐露出“情沙有愿兴亡楚”的志向。为了报效祖国,她“危局如斯放惜自身?愿将生命作牺牲”,立誓“拼将十万同胞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慷慨激昂的斗争意识和牺牲精神动人心魄。就义前,她镇定自若,脱口吟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词,对于国家局势的忧虑,对于民族命运的担心,尽在一句之中,七个字饱蕴爱国主义的真情。
    “爱祖国、爱人民、爱自名人轶事由、爱正义的诗人是永远不朽的。”屈原的深远影响,不仅在华夏大地,不仅对炎黄后裔,世界和平理事会1953年确定纪念的四大世界文化名人中,就有我们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举报

附录屈原年谱
    一岁:
    〔历史纪年〕元前340年,周显王二十九年,楚宣王三十年。
    〔有关史事〕秦孝公二十二年,卫鞅攻魏,大破魏军,俘公子卬。秦以商於(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十五邑封卫鞅为商君,世称商鞅。楚宣王卒,在位三十年,子威王熊商立。齐、赵攻魏,魏势渐衰。
    〔有关屈原史事〕正月初七日,屈原生于楚国秭归之乐平里(今湖北秭归县乐平里),到来年的正月初七日,屈原一周岁,居乐平里。
    案:屈原生年,持论多异。清人陈玚《屈原生卒年月考》推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刘师培《古历管窥》推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郭沫若《屈原研究》推为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日;邹汉勋《屈原生卒年月考》推算与陈玚同;姜亮夫《屈子年表》推与刘师培同;浦清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推为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念贻《屈原生年新考》推为公元前353年正月二十三日;任国瑞的《屈原年谱》推与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念贻同。余从郭沫若说。
    二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38年,周显王三十一年,楚威王二年。
    〔有关史事〕秦孝公攻魏岸门(今山西河津南),俘其将魏错。是年秦孝公卒,在位二十四年,子惠文王驷立。公子虔等告商君谋反,遂车裂之并灭其家。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居乐平里。
    三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37年,周显王三十二年,楚威王三年。
    〔有关史事〕韩昭侯二十六年,其相申不害死。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居乐平里。
    四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36年,周显王三十三年,楚威王四年。
    〔有关史事〕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居乐平里。
    五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35年,周显王三十四年,楚威王五年。
    〔有关史事〕秦惠文王三年,攻韩,取宜阳(今河南宜阳西)。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居乐平里。
    六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楚威王六年。
    〔有关史事〕魏用相国惠施联齐之策,与齐威王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市南),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亦承认魏惠王为王,史称“会徐州相王”。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居乐平里。
    七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33年,周显王三十六年,楚威王七年。
    〔有关史事〕赵肃侯十七年,攻魏黄城(今河南内黄西),不能下。赵以漳水、滏水(今滏阳河)的堤防为基础,筑南长城,以防齐、魏。楚威王七年,围齐徐州,败齐军。韩昭侯死,在位三十年。子宣惠王(威侯)立。燕文公死,在位二十九年。子易王立。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居乐平里。
    八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32年,周显王三十七年,楚威王八年。
    〔有关史事〕秦惠文王六年,魏惠王后元三年,魏献阳晋给秦,秦改为宁秦。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居乐平里。
    九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31年,周显王三十八年,楚威王九年。
    〔有关史事〕秦惠文王七年,庶长操平定义渠内乱。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居乐平里。
    十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30年,周显王三十九年,楚威王十年。
    〔有关史事〕秦惠文王八年,大良造公孙衍(犀首)破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擒龙贾,魏献河西地于秦。
    〔有关屈原史事〕居乐平里。屈原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当在这一年的前后。
    十一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29年,周显王四十年,楚威王十一年。
    〔有关史事〕魏人张仪入秦;公孙衍自秦赴魏。秦惠文王九年攻魏,取河东之汾阳(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河津西)及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曲沃(今三门峡市西南)。楚威王卒,在位十一年。子怀王熊槐立。魏惠王后元六年,闻楚丧,攻楚取陉山(今河南漯河市东)。
    〔有关屈原史事〕居乐平里。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书中所记,例证而已。
    十二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28年,周显王四十一年,楚怀王元年。
    〔有关史事〕楚怀王元年,张仪始相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十年,公子华(桑)取魏蒲阳(今山西隰县)。魏献上郡十五县(今陕西东北部)给秦。
    〔有关屈原史事〕读书于乐平里。
    十三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27年,周显王四十二年,楚怀王二年。
    〔有关史事〕秦惠文王十一年,改少梁为夏阳,以所占之焦、曲沃还魏。
    〔有关屈原史事〕读书于乐平里。
    十四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26年,周显王四十三年,楚怀王三年。
    〔有关史事〕赵肃侯死,在位二十四年。子武灵王雍立。
    〔有关屈原史事〕读书于乐平里。
    十五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25年,周显王四十四年,楚怀王四年。
    〔有关史事〕秦惠文王十三年,始称王。魏惠王后元十年,与韩宣王会于巫沙,尊韩为王。秦张仪取陕,出其人还魏。齐威王三十二年,攻赵,俘赵将韩举于平邑(今河南南乐东北)。
    〔有关屈原史事〕读书于乐平里。
    十六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24年,周显王四十五年,楚怀王五年。
    〔有关史事〕魏、韩二王会齐威王于平阿(今山东阳谷东北)。
    〔有关屈原史事〕读书于乐平里。
    〔屈原作品〕《九章·橘颂》。
    案:本篇王逸、林铭云、蒋骥、游国恩等以为是放逐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南之作,但绝大部分研究者都定为早年的作品。
    十七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23年,周显王四十六年,楚怀王六年。
    〔有关史事〕魏惠王后元十二年,会齐威王于鄄(今山东鄄城北)。魏公孙衍倡议“五国(魏、韩、赵、燕、中山)相王”,赵、燕、中山始称王。楚使柱国昭和攻魏,破魏于襄陵(今山西平阳襄陵),得八邑。又移兵攻齐,齐患之。陈轸为齐说昭和,引兵去。秦使张仪与楚、齐、魏会啮桑(今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苏沛县西南)。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出七里峡,游香溪与长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读书于昭府,与昭碧霞相爱。
    十八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22年,周显王四十七年,楚怀王七年。
    〔有关史事〕魏惠王后元十三年,以惠施联齐之策无效,逐惠施,用张仪为相。张仪劝魏事秦,惠王不听。秦攻魏,取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介休西)。惠施至楚,后又至宋,与庄子论学。庄子名周,宋人,道家,楚威王曾请以为相,不出。
    〔有关屈原史事〕回故乡乐平里,与昭碧霞定亲。
    十九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21年,周显王四十八年,楚怀王八年。
    〔有关史事〕周显王死,在位四十八年。子慎靓王定立。燕易王死,在位十二年。子哙立。
    〔有关屈原史事〕秦军犯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
    二十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20年,周慎靓王元年,楚怀王九年。
    〔有关史事〕齐威王死,在位三十七年。子宣王辟疆立。秦惠文王更元五年,攻义渠,取郁郅(今甘肃庆阳)。孟轲约于本年或公元前322年至魏见惠王。孟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游齐、梁间。时天下务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轲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不合。
    〔有关屈原史事〕仲春三月,屈原应怀王之召出山进京,这一年他在鄂渚为县丞。
    二十一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19年,周慎靓王二年,楚怀王十年。
    〔有关史事〕魏惠王后元十六年,逐张仪回秦。公孙衍受齐、楚、燕、赵、韩支持为魏相。惠施回魏。魏惠王死,在位共五十一年。子襄王嗣立。孟轲约于襄王即位后赴魏,天下将“定于一”,即孟轲答襄王语。燕王哙三年“禅让”君位给相国之子。
    〔有关屈原史事〕升任楚怀王左徒。这一年的深秋,屈原首次使齐。
    案:任国瑞《屈原年谱》认为屈原于公元前317年东使于齐,以结强名人轶事名人轶事
    二十二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18年,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十一年。
    〔有关史事〕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兵至函谷关而还。
    案:关于这次联兵攻秦的组织发动者,史书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苏秦,有的说是公孙衍,然屈原既为楚怀王左徒,主持楚之内政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工作,很可能就是屈原,不然,何以会公推楚怀王为纵长呢?
    〔有关屈原史事〕忙于楚之内政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工作。五国联兵攻秦,屈原随军而前。
    二十三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17年,周慎靓王四年,楚怀王十二年。
    〔有关史事〕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庶长樗里疾破魏、赵、韩军于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齐宣王三年,联宋攻魏,破魏军于观泽(今河南清丰南)。
    〔有关屈原史事〕忙于变法改革,制订并出名人轶事台各种法令。
    二十四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16年,周慎靓王五年,楚怀王十三年。
    〔有关史事〕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用司马错之策,遣张仪、司马错等攻蜀,破蜀军于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灭蜀。贬蜀王为侯,命陈庄相之。同年,秦又灭苴(今四川昭化东南)及巴(都今重庆嘉陵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北岸)。攻赵,取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西阳(一作中阳,今中阳)。
    〔有关屈原史事〕继续进行变法改革,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
    〔屈原作品〕《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约作于本年。
    二十五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15年,周慎靓王六年,楚怀王十四年。
    〔有关史事〕燕乱,太子平与将军市被起兵攻子之。周慎靓王死,在位六年,子赧王延立。
    〔有关屈原史事〕深入进行变法改革,民心沸腾;楚之形势大变,旧贵族面临着覆灭的命运。
    二十六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14年,周赧王元年,楚怀王十五年。
    〔有关史事〕燕子之攻杀太子平、市被。齐宣王六年,遣匡章攻燕,五十日得全燕,杀子之及燕王哙。齐军残暴,燕人反齐,齐军被迫撤退。时孟轲为齐卿,劝宣王行仁政,勿俘杀燕民,为燕立君,宣王不听。赵送燕公子职入燕为王,是为燕昭王。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攻义渠,得二十五城;攻魏取曲沃,归其人;攻焦击降之。秦攻韩,攻之于岸门(今河南许昌西北)。韩太子仓入秦为质。秦封公子通于蜀,置巴郡,以张若为蜀国守。张若在蜀,曾照咸阳格式建成都。〔有关屈原史事〕“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①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①引自《史记·屈原列传》。
    二十七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13年,周赧王二年,楚怀王十六年。
    〔有关史事〕魏襄王六年,与秦惠文王会于临晋,接受秦国要求,立公子政为太子。秦攻赵,取蔺(今山西离石西)。张仪自秦赴楚,劝怀王亲秦绝齐,以割商於之地六百里的空言为饵,怀王信之。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力谏,不可轻信秦之谎言,怀王不听,命其不得参与朝政。
    〔屈原作品〕《九章·惜诵》作于本年。
    任国瑞案:《惜诵》一篇,大多认为作于怀王朝初谗见蔬之后。王夫之定为迁谪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南后。郭沫若定在顷襄王六、七年以后。蒋骥定在谗人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构、楚王造怒之际,即本年。夏大霖、游国恩、林云铭定为怀王十七年。陆侃如定在怀王二十四年。
    二十八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12年,周赧王三年,楚怀王十七年。
    〔有关史事〕楚屈匄攻秦,秦大败之于丹阳(今豫西丹水之北),俘屈潚等将领七十余人,取楚之汉中。楚悉发兵反击,在蓝田(今湖北钟祥西北)大败。韩、魏袭楚至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今襄樊北),楚兵惧,自秦归。韩宣王死,在位二十一年。子襄王仓立。孟轲约于本年离齐。孟轲主“性善”,劝齐宣王行仁政,劝滕文公行“井田”,均以迂阔难行,不受采纳。
    〔有关屈原史事〕怀王复起用屈原以使于齐,齐楚复名人轶事名人轶事
    〔屈原作品〕《九歌》约集成于本年夏天;一说集成于流浪汉北时。
    任国瑞案:《九歌》之名,古亦有之。王逸认为:“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①王逸以后向无异词,但王逸将《九歌》说成是放逐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南时的作品,却遭到了汉代另一位著名学者谷永的反对。谷永说:“楚怀王隆祀祭,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师,而兵挫地削,身辱国危,则原之《九歌》盖为作焉。”“却秦师”,事在本年。①引自《楚辞章句·九歌序》。
    二十九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11年,周赧王四年,楚怀王十八年。
    〔有关史事〕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取楚召陵(今河郾城东)。惠文王愿分汉中之半给楚,与楚结盟。楚怀王愿得张仪,不愿得地。仪赴楚,因厚赂靳尚,并得怀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姬郑袖进言,得释归。秦惠文王死,在位共二十七年。子武王荡立。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使齐,顾反,张仪已去,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弗及。
    三十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10年,周赧王五年,楚怀王十九年。
    〔有关史事〕秦武王元年。张仪素为武王所不满,离秦赴魏。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仍事怀王为三闾大夫。怀王悟为张仪所欺,起用屈原为齐使,盖一时权宜之计,故使齐返而仍被疏。
    三十一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09年,周赧王六年,楚怀王二十年。
    〔有关史事〕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齐宣王欲为纵长,恶楚之与秦合,遣使遗楚王书,怀王犹豫不决,昭睢力谏,遂不合秦而合齐以善韩。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不能参与朝政,极可能通过昭睢等大臣敦怀王合齐。
    三十二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08年,周赧王七年,楚怀王二十一年。
    〔有关史事〕秦武王三年,甘茂取韩宜阳(今河南宜阳西)。
    〔有关屈原史事〕居郢都,设坛教学。
    三十三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07年,周赧王八年,楚怀王二十二年。
    〔有关史事〕秦武王四年,攻韩,渡河,取北岸的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武王好勇,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折足死。异母弟昭王(昭襄王)稷立。昭王母楚人,号宣太后。以太后弟魏冉为将军。将军为官名,始见于此。赵武灵王十九年,攻中山至房子。令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服骑射,得大臣肥义之支持。
    〔有关屈原史事〕居郢都办教育。
    三十四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06年,周赧王九年,楚怀王二十三年。
    〔有关史事〕秦昭王元年,楚攻韩,秦甘茂救韩,楚兵退去。秦以武遂还韩。樗里疾、甘茂攻魏皮氏,未下。甘茂闻朝臣谗己,逃往齐国。樗里疾与魏议和而退。赵武灵王二十年,攻中山至宁葭(今河北石家庄西北),攻略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地至榆中(今河套东北部)。
    〔有关屈原史事〕居郢都。
    三十五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05年,周赧王十年,楚怀王二十四年。
    〔有关史事〕楚背齐合秦,秦昭王初立,厚赂于楚,楚往迎妇。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中山献四邑而和。秦昭王二年,武王弟庶长壮谋争位,魏冉平乱,杀庶长壮与大臣、贵族多人,冉从此威震秦国。
    〔有关屈原史事〕居郢都。
    三十六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04年,周赧王十一年,楚怀王二十五年。
    〔有关史事〕秦、楚之君会于黄棘(今河南南阳南),秦以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还楚。
    〔有关屈原史事〕是年屈原流浪汉北。秦楚复合,与屈原谋划相反,而奸人必有谗言害之,避地汉北,当有不得已之情在,故《抽思》有欲归不得之意。
    〔屈原作品〕《九章·抽思》作于本年。
    任国瑞案:多数研究者认为屈原在怀王朝汉北时作《抽思》。蒋骥定为怀王十八年。夏大霖定为怀王二十四年。游国恩所定与夏同。林云铭定为怀王二十六年。屈复与林同。汪瑗定为顷襄王二十一年。郭沫若定为顷襄王二十年。饶宗颐定为怀王入秦以后。姜亮夫定为怀王二十六年。“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说明是刚到汉北时作的。从全篇内容看,与史实和《列传》也正相符。
    三十七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03年,周赧王十二年,楚怀王二十六年。
    〔有关史事〕秦昭王四年,再取韩之武遂。攻魏,取蒲坂(今山西永济西)、晋阳、封陵(均永济西南)。齐宣王十七年,与魏、韩攻楚。楚太子入秦为质,秦救楚。
    〔有关屈原史事〕居汉北。
    〔屈原作品〕《九章·思美人》作于本年。
    任国瑞案:蒋骥定本篇作于怀王十九年。夏大霖定为怀王二十四年。林云铭定为怀王二十五年。王夫之定为顷襄王时,王说现代学者颇响应。陆侃如定为顷襄王三年。游国恩定为顷襄王七、八年左右。郭沫若定为顷襄王二十年。汪瑗定为顷襄王二十一年以后。姜亮夫定为本年。本篇与屈原遭谗见放,怀王反复无常,而屈原与怀王受知有素等史实吻合。且屈原曾有为左徒代令尹之时,对怀王觉悟的等待是自然的。若顷襄王就无所谓“聊假日以须时”了。
    三十八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02年,周赧王十三年,楚怀王二十七年。
    〔有关史事〕秦大夫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①①引自《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作品〕《离骚》作于本年。
    任国瑞案:旧说多以为《离骚》作于怀王朝屈原被疏或被放以后,但均未详明。洪兴祖《楚辞补注》及钱穆《通表三》定为本年。陆侃如定为怀王十三年。郭沫若定为顷襄王二十一年。游国恩定为顷襄王三至五年以后。刘德重定为怀王二十八至三十年间。从感情忧愤而深广看,当在政治上失意之时,即在上官夺稿,王疏屈原之后。然怀王客死于秦的史事只字未提,因当在此之前。作品气势之雄伟,当在精力充沛之时,“老冉冉其将至兮”,可证并非年轻;“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其犹未央”,说明并未老。此一年龄阶段与本年年岁正好吻合。
    三十九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01年,周赧王十四年,楚怀王二十八年。
    〔有关史事〕秦昭王六年,庶长奂攻韩,取穰(今河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县)。攻楚新城(即襄城,今属河南),未下。齐宣王十九年,匡章与魏公孙喜、韩暴鸢攻楚方城,相持半年,破楚军于垂沙(即重丘,今河南唐河境),杀楚将唐昧。韩、魏得宛、叶以北地。齐宣王死,子湣王立,孟尝君田文(田婴之子)为相。
    〔有关屈原史事〕居汉北。
    四十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300年,周赧王十五年,楚怀王二十九年。
    〔有关史事〕秦复攻楚,大破楚,死者二万,杀楚将景缺,楚使太子质于齐。齐湣王元年。洛阳人苏秦约在本年前后从燕入齐。苏秦乃燕昭王心腹,在齐活动,以防止齐国攻燕。秦昭王七年,樗里疾死,魏冉为相。赵武灵王二十六年,攻中山。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当领太子又使于齐。
    四十一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99年,周赧王十六年,楚怀王三十年。
    〔有关史事〕楚怀王受骗入秦,被扣留,在位三十年。楚立太子横,是为顷襄王。齐孟尝君田文入秦为相。赵武灵王二十七年,称主父,传位给子惠文王何。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劝王毋行,说道:“秦,虎狼之国,不可信。”怀王不听。
    任国瑞案:子兰劝王行,意在自立为王。见横至,心惧,遂与上官大夫谣诼原、睢,以求自脱而欲占令尹之职。
    四十二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98年,周赧王十七年,楚顷襄王元年。
    〔有关史事〕秦昭王九年,攻楚,取析(今河南西峡)十六城。赵楼缓入秦为相。孟尝君逃回齐国。齐、魏、韩攻秦至函谷关。赵惠文王元年,以弟公子胜为相,封平原君。胜好客,与齐孟尝、魏信陵、楚春申四君,号战国四公子,各有门客三千人。
    〔有关屈原史事〕居郢都。
    四十三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97年,周赧王十八年,楚顷襄王二年。
    〔有关史事〕楚怀王逃出秦国,奔赵,因主父在代,赵人不纳,被秦人追及,执之归秦。齐湣王四年,继续与韩、魏攻秦。
    〔有关屈原史事〕居郢都。
    四十四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96年,周赧王十九年,楚顷襄王三年。
    〔有关史事〕怀王死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齐湣王五年,齐、魏、韩军破秦函谷关。秦以河外及武遂还韩,以河外及封陵还魏。韩襄王死,在位十六年。子厘王咎立。魏襄王死,在位二十三年。子昭王遬立。赵惠文王三年,主父灭中山,迁其王于扶施(今陕西榆林南)。赵在此数年中又灭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楼烦,建云中(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地区)、雁门(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宁武等县以北及内蒙古一部分地区)二郡。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于本年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南。他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
    任国瑞案:屈原流放仍有一些仆役和贴身侍女从行……不然何以“齐吴榜以击汰”呢?
    〔屈原作品〕《招魂》、《大招》当作于本年。
    四十五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95年,周赧王二十年,楚顷襄王四年。
    〔有关史事〕赵惠文王四年,公子章争位,公子成、李兑败之。章逃入主父宫,成、兑围宫,杀章,遂不肯解围,主父(武灵王)饿死。秦昭王十二年,免楼缓相,魏冉为相。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到达长沙,在这楚先王始封之地遍览山川形势,甚起宗国之情。
    四十六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94年,周赧王二十一年,楚顷襄王五年。
    〔有关史事〕齐湣王七年,孟尝君被疑谋反,出奔。后被召还,遂谢病归封邑薛。秦昭王十三年,白起攻韩,取武始、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又进攻伊阙(今洛阳南)。
    〔有关屈原史事〕居长沙。
    四十七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93年,周赧王二十二年,楚顷襄王六年。
    〔有关史事〕秦昭王十四年,白起攻下伊阙,大破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俘魏将公孙喜。齐湣王八年,苏秦为燕劝齐攻宋,以消耗齐的力量。湣王攻宋。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自长沙向沅水流域继续南行,内心在激烈斗争,仍存假日须时之冀盼。
    四十八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92年,周赧王二十三年,楚顷襄王七年。
    〔有关史事〕楚迎妇于秦,秦楚复平。秦昭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今山西垣曲东南)。魏冉因病辞相,以客卿寿烛为相。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溯沅水而上,舟行迟缓,至枉渚而休息。
    四十九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91年,周赧王三十四年,楚顷襄王八年。
    〔有关史事〕秦昭王十六年,白起攻韩取宛(今河南南阳)。司马错攻魏,取轵(今河南济源东南);攻韩,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今孟县西)。
    案:宛先属楚,后属韩,与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均为冶铁业中心。战国时楚、韩均以铁兵器锋利著称。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自枉渚坐船去辰阳,继至溆浦。
    五十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90年,周赧王二十五年,楚顷襄王九年。
    〔有关史事〕东周君朝秦。魏昭王六年,以河东地四百里给秦。韩釐王六年,以武遂地二百里给秦。
    〔有关屈原史事〕居溆浦。
    〔屈原作品〕《涉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作于本年。
    五十一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楚顷襄王十年。
    〔有关史事〕秦昭王十八年,白起等攻魏,取六十一城。齐湣王十二年,以苏秦为相。
    〔有关屈原史事〕居溆浦。
    五十二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88年,周赧王二十七年,楚顷襄王十一年。
    〔有关史事〕秦昭王十九年,攻赵,取梗阳(今山西清徐县)。魏冉赴齐,约齐称帝,秦昭王为西帝,齐湣王为东帝,欲灭赵分其地。苏秦劝齐王去帝号,合纵反秦,“以其间举宋”。湣王从之,去帝号,与赵惠文王会于平阿。秦亦去帝号。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自溆浦乘船至枉渚。
    五十三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87年,周赧王二十八年,楚顷襄王十二年。
    〔有关史事〕赵惠文王十二年,苏秦与赵奉阳君李兑发动赵、楚、魏、韩、齐五国攻秦,燕亦派兵从齐军。联军至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无功而退。秦以一部分侵地还给赵、魏。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自枉渚乘船自西向东过洞庭湖,到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居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南岸南阳里。
    五十四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楚顷襄王十三年。
    〔有关史事〕秦昭王二十一年,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给秦。秦“出其人”,“赦(秦)罪人迁之”,民应募迁河东者赐爵。秦又攻韩,败韩兵于夏山。齐湣王十五年,灭宋。宋王偃(康王)走死。偃在位四十三年,曾灭滕攻薛,夺楚淮北地,国势一度颇强。
    五十五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85年,周赧王三十年,楚顷襄王十四年。
    〔有关史事〕秦昭王会楚顷襄王于宛,会赵惠文王于中阳,谋攻齐。秦将蒙武越韩、魏境攻齐,取九城,以其地设九县。燕乐毅说赵、楚、魏攻齐。
    〔有关屈原史事〕居南阳里。
    五十六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84年,周赧王三十一年,楚顷襄王十五年。
    〔有关史事〕燕昭王二十八年。以乐毅为上将军攻齐。秦与三晋都出兵参加。齐湣王发觉苏秦为燕反间,车裂苏秦。乐毅破齐临淄。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齐湣王逃亡。楚淖齿救齐,被湣王任为齐相。淖齿杀湣王。湣王在位十七年。楚收复淮北地。秦得原属宋的定陶(今山东定陶北),魏得原宋地的大部分,赵得济西,鲁得徐州。
    〔有关屈原史事〕居南阳里。
    五十七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83年,周赧王三十二年,楚顷襄王十六年。
    〔有关史事〕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好会于鄢;秋,复与秦王会穰。齐襄王元年。襄王即太子法章,在莒即位。时乐毅下齐七十余城,齐仅有莒、即墨二城。秦昭王二十四年,攻魏至大梁,燕、赵救魏,秦兵退去。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取昔阳(今河北晋县西北)。蔺相如使秦“完璧归赵”约在本年或下年。
    〔有关屈原史事〕居南阳里。
    五十八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82年,周赧王三十三年,楚顷襄王十七年。
    〔有关史事〕秦昭王二十五年,攻赵,取蔺(今山西离石西)、祁(今祁县东南)。赵攻魏,取伯阳(今河南安阳西北)。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移居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畔的玉笥山下。
    五十九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81年,周赧王三十四年,楚顷襄王十八年。
    〔有关史事〕楚顷襄王纳猎人之谏,遣使于诸侯,欲合纵伐秦。秦闻之,发兵攻楚,楚欲与齐、韩联合以伐秦。秦昭王二十六年,攻赵,取石城(今山西离石)。赵仍攻魏。秦以定陶为魏冉封邑。时定陶为中原水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通中心,但与秦本土并不连接,中隔魏国。
    〔有关屈原史事〕居玉笥山下。
    六十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80年,周赧王三十五年,楚顷襄王十九年。
    〔有关史事〕楚顷襄王十九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拔黔中郡(今湘西及黔东北),楚割汉北、上庸地给秦。秦昭王二十七年,白起攻赵,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西)。
    〔有关屈原史事〕居玉笥山下。
    六十一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79年,周赧王三十六年,楚顷襄王二十年。
    〔有关史事〕秦将白起拔楚西陵(杨守敬考西陵为宜昌)。燕昭王死,在位三十三年,子惠王立。惠王中齐反间计,以骑劫代乐毅。乐毅奔赵。齐将田单在即墨破燕军,杀骑劫,恢复齐国。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蔺相如随从赵王,不屈于秦。归国后,赵王以蔺相如为上卿,位于廉颇之右,廉颇不服,相如曲意修好,终得和衷共济。
    〔有关屈原史事〕居玉笥山下。
    〔屈原作品〕《九章·悲回风》作于本年秋。
    任国瑞案:陆侃如将本篇定为怀王十六年。林云铭、夏大霖定为顷襄王七年。郭沫若定为顷襄王六、七年。王夫之、王闿运定为绝笔。蒋骥定为自沉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前一年秋天。蒋说较合理。诗中那垂死的哀音,表明它必距沉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不远。况屈原死于阴历五月,并不是秋天,便断非绝笔之作。“物有徵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也说明着是死前的预告。“悲回风之摇蕙,心冤结而内伤”恰是本年秋天所作的内证。
    六十二岁:
    〔历史纪年〕公元前278年,周赧王三十七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有关史事〕秦将白起破楚郢都,烧夷陵(今宜昌),东进至竟陵(今潜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西北),南进至洞庭湖一带。楚东迁都陈(今河南淮阳)。
    〔有关屈原史事〕屈原于五月五日怀石自沉于汨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而死。
    〔屈原作品〕《哀郢》、《怀沙》、《天问》、《惜往日》作于本年。
    《九章·哀郢》作于本年。
    任国瑞案:本篇作年,王逸以为在怀王朝,屈原因谗被放时期。马其昶定为怀王三十年陷秦时。戴震定在顷襄王元年。谭介甫定在顷襄王七年。黄文焕定在顷襄王九年左右。汪瑗定在本年。王夫之定在顷襄王三十年,吴汝纶怀疑屈原不可能活这么久,但屈原在《涉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就称“年既老”了,且与白起拔郢史实相符。
    《九章·怀沙》作于本年孟夏。
    任国瑞案:本篇过去一般认为是绝命词。盖因太史公《屈原贾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遂自沉汨罗以死”所云。此说以洪兴祖、朱熹为代表。其实《屈原列传》用的是跳跃的写法,时限并没有紧密连接。即使东方朔《七谏·沉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怀沙砾以自沉兮,不忍见君之蔽塞”等语,亦不能作《怀沙》的注脚。明代汪瑗、清代李陈玉、钱澄之和蒋骥等否定了洪、朱之说,训“沙”为长沙。其实,《山海经》、《战国策·楚策》、《史记》等典籍已证明战国时已有长沙之名,而且还是熊绎的始封地。蒋氏云:“曰怀沙者,盖寓怀其地,欲往而就死焉耳。”另外,今人谭介甫等释题为怀念垂沙战败之事(怀王二十八年),然缺乏内证,难成立。
    《天问》作于本年。
    任国瑞案:王逸定《天问》作于放逐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南时。柳宗元定为怀襄之间。游国恩定为放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南时(从后来改变说)。陈子展定为怀王二十五年。郭沫若定为顷襄王七年以后。陆侃如定为本年。刘梦鹏定为顷襄王十二年。陈玚定为顷襄王时。……
    《九章·惜往日》作于本年,为屈原之绝笔。
    任国瑞案:本篇自南宋魏了翁以降,持伪作之说者颇多。以为非绝笔者亦不少。其理由有四:一是无标题、乱辞;二是太浅显;三曰有本篇即无须为《怀沙》;四曰自称贞臣,指王为雍君,文思紊乱。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不毕辞而赴渊,当时还有心思去套章法吗?人到临死之时,还去要求他标题、乱辞,是不可思议的。而定《怀沙》为绝笔者本身就比较不够。将沙石混而为一,殊不知怀沙哀郢标题式同,乃怀长沙。其余概可以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来作解释。蒋云:“夫欲生悟其君不得,卒以死悟之,此世所谓孤注也。默默而死,不如甚已;故大声疾呼,直指谗臣蔽君之罪,深著背法败亡之祸,危辞以撼之,庶几无弗悟也。苟可以悟其主者,死轻于鸿毛。故略子推之死,而详文君之悟;不胜死后余望焉。《九章》惟此篇词最浅易,非徒垂死之言,不暇雕饰,亦欲庸君入目而易晓也。”

举报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4-11-15 12:52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4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