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华谊兄弟王中军

    王中军坐在记者面前时,他穿着一件黑色的阿玛尼带帽T恤,施施然的点起了一只雪茄,在缓缓升起的烟幕中说:“华谊为什么通过十几年做大?我觉得这个里面确实有着运气色彩。”他一再强调运气与机缘,他说遇上冯小刚做电影是一种运气,“人是有缘分的,如果我没有认识冯小刚,我现在可能就不做电影这个行业了。”而这种“偶然”的运气背后,是王中军自身的历练与一连串闪光的名字带来的“必然”。
    1994年,王中军拿着10万美元的创业资本回到北京,由王中军领头兄弟3人共同投资100多万元创立了名为“华谊兄弟”的广告公司。到了1998年,王中军在一个电视剧圈的朋友介绍下,投资拍了第一部电视剧《心理诊所》,从此走上电影电视制作之路。1998年华谊兄弟广告公司一口气就投了《没完没了》、《鬼子来了》和《荆轲刺秦王》3部影片。与此同时,王中军与冯小刚结缘,冯小刚在华谊兄弟建工作室,从此成了华谊的重要品牌。冯小刚当年拍摄的《没完没了》以3300万元成为当年冠军;后来连续几部大片都是当年冠军,《手机》5400万元,《集结号》2。7亿元;《非诚勿扰》3。6亿元,再到《唐山大地震》,都一次次地刷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票房纪录。
    在华谊发展的路径上,“贵人”众多,美林证券中国区主席刘二飞、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总裁朱云来等金融界的风云人物曾为王中军打通金融思路,华谊的股东中更是冠盖云集,阿里巴巴的马云、分众传媒的江南春和万向集团的鲁伟鼎皆座上有名。
    而在华谊上市之后,这出大戏开始渐入高潮,“我觉得上市后其实更安全了。”王中军说,“现在我的脑子里头没有资金问题,我们只关注产品,产品最重要。有好的产品就一定会有回报。我们有好导演,好剧本,好概念,还会担心没有收益吗?”告别了资本焦虑的王中军开始将梦想画得更大,他开始与史玉柱合作成立华谊巨人游戏公司,并设想建设一个类似迪士尼乐园的华谊主题公园。
    跑马圈地的同时,华谊兄弟也不能回避和旗下明星、公司股东之间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
    对此,王中军很看得开,“我的心态就是谁往高处走都可以。”“股东解禁抛售是很正常的事。我从来不认为人家把股票卖了是对公司的不忠诚,或者不看好公司。”与此同时,华谊也在培养自己新的创作力量,通过华谊强大的创作团队,培养新的导演与明星,王中军称其为华谊“实验室”。他说,“华谊一直非常强调拍摄中小片发掘新人,比如我们拍《可可西里》、《卡拉是条狗》、《李米的猜想》这些戏的时候,最大诉求就是发掘新导演。”而出身侦察兵的王中军,与他带领的这只中国娱乐产业急先锋,下一步将如何发展。
    运气固然重要,也与个人性格有关。我的性格是遇到新鲜事物时容易激动和兴奋。当人家给我讲新的项目的时候,我就特别容易接受。我的执行力比较强,一件事情开始的时候不见得发展得特别好,但是从发始到收尾,我能把它越做越完善。
    对于华谊兄弟的发展历程,王中军说:“我们最开始是做广告公司的,因为我自己是学美术,算是艺术家出身,但当时在从事广告行业时,我觉得自己对于创意的开发还是很不错的,每一个广告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从事广告公司时也比较顺利,公司上了轨道。”
    然后华谊往电视电影业务上发展是因为把握住了一个机遇。我有电视圈的一个朋友建议我开始投资电视,由此就走上了这条道路。而把公司变成公众公司的过程,则是在一些周围朋友的影响下产生的想法,就像好演员需要导演发现他一样,有一些朋友跟你聊一聊后觉得你还不错,公司经营上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可能会引导你,给你做一些扫盲教育,或者是投资你。
上一个                 下一个
                    收藏收藏

举报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5-4-4 08:13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32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