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之夜,兴阳县令刘伶为稳定民心,特意邀请守城将领马千户去“闹元宵”与民同乐,夫人桑氏却提出要去城外“走百病”。
    所谓“走百病”,又称“遛百病”、“散百病”,每年元宵之夜,平时深居闺房的女眷们结伴出城行走,以求能够强身健体,袪病延年。只是由于近两年世道不宁,“走百病”的妇女渐渐没有了。
    刘伶一听,连连摇头:“不行不行,夫人你身体一向羸弱,如今闯军作乱,天下不宁,你大半夜的出去,叫我如何能放心?”桑氏却说:“元宵一走百病消,正因为我这一身病躯,所以才要去‘走百病’。你就放心吧,今日到处张 ...

小镇频现白骨,真凶究竟是何物?
    民国初年,浙江最南边一个小镇上,有家“王氏豆腐店”生意还不错,店老板老王每天要半夜起来磨豆浆干活儿,准备一天的买卖。
    一天半夜,老王和平常一样,提着水桶准备去河里打点水。可他没走几步,忽然看到地上有堆白色的东西。老王仔细一看,顿时头皮发麻,这分明是一堆白骨!
    他赶紧走过去,弯着身子看了半天,终于松了一口气。这副白骨,看起来似乎是阿猫阿狗的。
    老王打完水回去后,继续做他的事情,并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第二天,老王在做买卖时,陆续听到有人抱怨说,自己 ...

春暖花开,整个京城看上去繁荣昌盛,可大清皇宫内却人人自危。
    因为慈禧太后吃惯了山珍海味,总觉得吃什么都腻了,再精心烹制的菜肴,她都觉得不好吃,为此,已将御膳房的厨子、采办的太监,杀死十多人了,可是问题还是没能解决。
    为此,老佛爷很不高兴,她对心腹太监李莲英说:“小李子,我一向最信任你了,你得想法子让他们弄点新鲜玩意儿让哀家尝尝啊。”
    “嗻,奴才一定让御膳房再想办法,一定让佛爷吃着新菜……”李莲英一脸谄媚,忙不迭地回答。
    李莲英又想了想,认为慈禧食不甘味,可能是运动量少了,但又不敢 ...

一
    唐朝时,发生过一起有名的“黄金案”。
    在江南的甘露寺,前几任住持,还有几个掌管寺内财物的僧人,到官府状告现任住持损公肥私,将寺里库存的三百两黄金私吞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寺内有三百两黄金代代相传,而现任住持上任不久,却说账上的三百两黄金未见实物。
    官府经过审理,判新任住持私吞寺内财产,押在府衙听候发落。
    当时在江浙当巡察使的李德裕,得知此事后,觉得此案有蹊跷,他叫来寺里的僧人们,想问个清楚。
    僧人们都说,前几任住持任意挥霍寺内财产,僧人们早已愤愤不平。可是,这三百两黄金的 ...

清末,省城有个大富商叫蓝河。这年大年初一,他逛庙会来到了城隍庙,赶上说相声的孙讽正在撂地,就驻足听了一会儿,谁知这段子听得他怒火中烧。
    孙讽说的这段叫《知县见巡抚》,讽刺不学无术的富商花錢捐官做了知县,见到巡抚时丑态百出。正巧蓝河也曾捐过官,不想找总督求实缺时,让人给用官话问得张口结舌、颜面尽失。今天听到的这段,虽然是孙讽师傅传下来的,蓝河却认为是他为自己“量身定做”、别有居心,于是决心要报复。
    可巧孙讽说完《知县见巡抚》之后,又说了段《树没叶》。蓝河之前听过这段,整段逗大伙笑的最后一 ...

取骨绝活
    古时候,大凉山下有一个村子,村子里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葛爷,五十来岁,他有一手取猪惊骨的绝活,每天来找他取猪惊骨的人络绎不绝。
    说起这猪惊骨,其实就是猪耳内的听骨,但并不是所有的听骨都能称为猪惊骨,只有那些正面形似龙头、背面酷似鬼面的,才是真正的猪惊骨,当地老百姓常用来辟邪压惊。
    这天,葛爷打着赤膊,正在院子里忙得热火朝天,边忙还边给来凑热闹的几个小娃娃讲故事:“别看咱们杀猪取骨,但是你们千万不要轻视猪,要时刻保持着敬畏心。你们不知道,过去还有传说猪与龙有关系呢。你们看,猪惊 ...

黄昏时分,繁华的洛阳城从一天的喧嚣中抽身而出,渐渐归于宁静。
    一顶看似简单、实质极为考究的小轿,将一个容颜清俊、神情漠然的神秘男子罩了个严严实实。轿子径直进了牡丹苑。
    牡丹苑乃洛阳城首屈一指的客栈。东家已预先将店里的客人遣散。偌大的院落,只安顿了他及两名贴身随从。
    面对珍馐佳肴,那男子并无胃口。金樽玉盏放射出寂寥的幽光。
    直到夜幕四合,室外传来动人心魄的琵琶声,他的眸子才骤然一亮。
    朱门轻启,一女子怀抱琵琶,云一样飘了进来。
    “丁香,怎的此刻才来?”
    丁香将琵琶置于檀几 ...

相传刘伯温朝中为官多年后辞别皇帝朱元璋,告老还乡回到老家养老。这天他正在家中闭目养神,突然有人来报,说是有自称徐半仙的风水先生上门求见。
    闻得风水先生上门,刘伯温心念一动,不由来了劲儿。要知道刘伯温虽是以辅佐朱元璋得江山为己任,但其平生最大的爱好却是研习风水术,如今回到老家,竟然有风水先生上门,觉得正可切磋一番,忙道:“快快有請!”家人得令,忙去门口传唤徐半仙。
    不一会儿,只见年岁不大却已呈仙风道骨模样的徐半仙,在刘伯温家人的引见下,步入客堂。早已在客堂静候的刘伯温,这时目露精光,双眼 ...

清朝初年,有位南昌人叫张晨,他的父亲在京城担任国子监助教,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他也跟随父亲到了京城生活。
    这日,张晨上街,看到一位长者蹲在地摊上挑东西,当他直起身子,正准备掏钱时,一枚铜钱从他的衣袋里滑落。他没有发现,仍在那里聚精会神地挑着。这时,张晨恰巧在旁,他看着地上的一枚铜钱,赶忙踩到脚下,环视四周,发现没有人,于是不露声色地将钱捡起来,揣进自己的兜里。这一幕恰巧被在一旁坐著的老翁看到,他看了许久,站起身来拱手相问:“这位年轻人请留步,看你不像是本地人,请问尊姓大名?” ...

月黑风高的夜,明亮如雪的刀。
    宁三知道,自己这次恐怕是在劫难逃了。他本是个小贩,靠贩卖一点儿皮毛混日子。但又天生不安分,总是异想天开,想靠投机取巧发家。这不,大家都不敢走的强盗横行的小道,他怀着侥幸,非要独自闯一闯——抄了这近道之后,就可以早别人几天到达受了雪灾的县城,好好赚上一笔。
    可是,事实证明,他的运气并没有那么好。此时,面前这个强盗一脸杀气,手中的钢刀架在宁三的脖子上,只要手腕上稍稍一用力,宁三的脑袋和身子就得立刻分家。
    宁三悔得肠子都青了,早知道乖乖走大路多好,虽然会少赚 ...

直笔峰下有个望山村,村里人以种田为生。晚上,一群后生多聚到村西的冯征家唠嗑。这天晚上,冯征看人来得差不多了,就问道:“你们见过金子吗?”
    后生们面面相觑。他们都是穷苦人家,平常所用所见都是铜钱,银子都很少见到,更甭说金子了。冯征扭身从炕席下摸出一块金子,托在手上,展示给大伙儿看:“你们看看。”
    大伙儿都凑过来。那块金子有核桃般大小,黄澄澄的,外表凹凸,也不规则。大伙儿的目光投向了冯征,问他这块金子是哪儿来的。
    冯征是个爽快人,也不隐瞒,就一五一十地讲起来。
    昨天早上,冯征到山里去 ...

一
    江洋大盗铁头王二终于被官府捉住了。这一次通州府吸取了以往缉捕铁头王二屡屡失手的教训,下了大力量,决心毕其功于一役,从京城请来了著名的“五大名捕”相助,又调集了二百名捕快,五百名兵勇,在有内线接应事先把铁头王二灌得大醉的情况下,付出了死伤二十名捕快、三十名兵勇的代价,终于将铁头王二擒获。
    铁头王二被推到通州知府面前,他的身上被缠了一百五十斤的双重铁镣,双手用浸湿的牛筋反绑,用浸湿的牛筋绑人有讲究的,因为湿牛筋有弹性,就是再强的功夫也无法绷断,铁头王二被湿牛筋绑了手,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5-4-6 23:36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51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返回顶部 返回版块